大合唱是我最喜歡的形式之一。其實,形式沒有對錯,只有適合與否,我之所以喜歡大合唱,是因為在練習大合唱的過程中,能夠讓人體會「領導的極致」--群龍無首。
一般而言,一個群體需要一個領導者,一個劇作中也有主配角之分。但是在大合唱中,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一個人都是領導者,只不過領導權不斷地轉移,更甚者,在所有人都沒有主動表達的過程裡,演出就能夠順利完成。
這種狀況只有「大合唱」這個形式才能達成。
在大合唱的過程中,大多數時間演員都是跟隨者,只要有人動作,其他人就依著這個動作的意旨模仿,觀眾看起來像是四五個人在做同一件事情,而彼此之間的差異構成了一個流動的質感。任何一個伙伴,只要覺得應該要有所轉變,就可以取得領導權,改變動作,其他的伙伴會選擇跟隨或者不跟隨,如果大家不跟隨,就回到原來的動作繼續下去。
大合唱時不會有孤單的感覺,創造出來的表演內容也不屬於任何一個人,因此不會有沈重的壓力。
一個足球員在球場上,可能有八十幾分鐘沒有持球,一旦球到他的腳下,這幾分鐘就足以創造一個足球明星,而沒有持球的時間,球員們都需積極創造出團隊更好的機會。
一個Playback團隊也是如此。大多數的時間我們一同為故事的演出創造最好的氛圍,一旦領導權傳給某一個演員時,他就盡力呈現出最好的表演,然後適時傳給其他的伙伴。
平日也許我們有一個習慣,當伙伴們演出很好、氣氛很愉快時,我們會希望也跳下去「共襄勝舉」,如果伙伴演得很不理想,我們卻不想去「淌渾水」。在即興劇場中我們必需學會完全相反的作法,伙伴的表演很理想,我們也很開心的當個觀眾(或配角),倘若伙伴陷入困境,我們立刻要採取行動去幫助他。
如果有這樣一個團隊,你就會很享受這種對戲的快感,因為你知道大家都希望有一個美好的演出(或參與)經驗,所以能夠盡情的揮灑,盡情的為伙伴歡呼。
四元素首先出場的是音樂,這代表表演音樂的演員準備的時間最少。
表演者可以透過樂器及發聲來演出故事的情節或是主角的感受,主要受過簡單的樂師的訓練,其實應該就能夠勝任了。再加上後面還有三位伙伴,可以補充不足之處,因此雖然準備的時間不是很多,壓力也不會太大。
首先,演員必需要知道他能夠使用的工具,這些包括:樂師席上的樂器、任何可以發聲的方法(如敲打地板)、唱歌、口技或音效等等。
再來,則是需要了解如何透過這些來說故事。在平時的練習中,伙伴們會輪流試著用樂器來說故事,有些樂器適合快樂的情境,有些則代有哀傷的感覺。樂器的使用不侷限於正規的用法,唯一要注意的是不要造成任何的破壞:破壞樂器、地板或是身體……例如,用手指去刮鼓會造成奇特的噪音,把塑膠袋拿來揉的摩擦聲音等等。
最後,試著為伙伴們創造一個好的演出氛圍。音樂很容易創造出一個好的氛圍,讓表演肢體的伙伴更容易的進入狀況,也讓觀眾更容易的融入。也因此,音樂的演出不宜太短,要扮演引導的作用。
至於四元素其他三個元素的演出過程,有人認為音樂可以適時出現,但也有人認為每一個元素單純的呈現是比較妥當的。基本上我們的選擇是後者,也就是讓每一個元素單純的表演。
至於音樂如何說故事?每個人有不同的詮釋方法,但也有些簡單的方式可以參考。
例如用樂器伴演角色,如果故事中有兩個人吵架,就用兩個不同的鼓間歇的敲打,忽大忽小,此起彼落。也可以用不同的樂器代表不同的情緒,也許故事是由悲到喜,就可以試著用兩種樂器演奏。
更換樂器的過程也許會手忙腳亂,如果願意,完全用聲音來呈現也是個好方法。人的聲音可以做許多表現,也可以唱歌,也可以製造各種聲響。
總之,樂師平時的練習,可以在四元素中發揮,這也說明了,演員也得對樂器有所掌握才行。有些團體在演出時會固定演出的順序,例如一對對的前後位置及表達內涵,或是四元素時誰負責哪個元素,也有全憑當時感覺來演出的情形。
我們團體練習時,比較多的伙伴認為掌握音樂和肢體是比較容易的,使用布似乎也比較容易,對於詩的元素較不熟悉,操作起來也感到較為困難。其實如果回到感覺的本身,有時讓身體或是聲音自發性的反應,比透過頭腦思考來的更容易一些。
肢體對於舞台演員來說,是基本功,但是對我們這種愛玩Playback的業餘人士來說,說簡單還真是困難哩!
當然,如何運用肢體來表達,受限於每個人的肢體運用能力,像是要我劈腿,門兒都沒有!但是這也不表示只有柔軟度或是體能好的人才能表演肢體這個元素,用另外一個角度想,任何人運用身體,都能嚐試著表演出故事的各種可能性。
在我們練習肢體這個元素時,我們是使用拉邦八要素(亦可擴增成十六要素)做為基礎。
這八個要素別以三個向度為軸心,亦即「快-慢」、「輕-重」、「有目的-無目的」。(我們使用的第四個向度是「有阻礙-無阻礙」)
利用這些向度的組合,再配合肢體的演出,可以產生許多情緒。例如:快-輕-無目的,可以是飯後一根煙,快樂似神仙,也可以是夏日的午睡,或是輕快的鄉間單車之旅。如果再加上有阻礙,情形就轉變了。快-輕-無目的-有阻礙,會有一種不停改變方向的感覺,也許能夠表達前途茫然的感慨。
除了以上這個練習之外,嚐試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現同樣的情緒,也是很重要的訓練。而把一個情緒分成十等份或更多,精確的掌握每一等份之間的差別,或是要求自己更強及更弱,都能努力讓自己的表達方式更多元,也更精準。
有的時候運用常見的動作,在一般的故事呈現中,能讓觀眾覺得更自然。不過四元素的藝術性質既然比較高,要求也就高一些囉!
最後,演員要在舞台上定鏡,為了讓玩布的伙伴比較容易,選擇就較輕鬆的姿式,並在較好的位置上定格,對伙伴來說會比較好下手。這一點算是為接下來的伙伴服務,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哦(註)。
(註)我們常常在遊戲中習於打倒別人,因為這些遊戲是以「有人出錯」為勝敗條件。這很好玩,但是相反的,我們也要學會如何讓別人更容易成功,這才是一個團體應該要有的「默契」。一個好的團體,不一定具有高超的技巧,但絕對會留給其他伙伴一個容易的上手機會,當然,就算是再爛的給予,好的伙伴也會接受,並讓劇情朝有利的方向發展,這也是好團體要具備的能力哦。
在Playback中,音樂的即興表演是很原始的、很有趣的。
在大多數的形式中,音樂負責切割不同的「幕」或是「畫格」,另一個重要的角色則是成為演員的一份子,以具有穿透力的聲音參與演出。
雖然樂師坐在旁邊,但樂師一直和演員伙伴站在一起,一同詮釋故事。為了使觀眾的目光聚焦在舞台上,樂師不宜過度的「舞」弄樂器,也不適合從頭到尾像交響樂團一樣演奏。
適當的協助舞台上的演員,也是身為團體伙伴的一員,非常重要的任務。
在協助演員的過程中,過場(或是切換畫格)是樂師很重要的工作之一。一般較短的形式,樂師有固定參考的依循,但對於一些較長的形式,如大合唱,角色扮演等等,樂師並沒有公式可以參考,但是這類的形式,音樂反而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樂師可以主動協助演員中止太過冗長的橋段,或是拉長時間讓演員能夠有充份的準備。樂師如同台上的演員一般,需要不斷的和演員互動,不斷的給予和接受訊息。這部份個人覺得樂師的角色可以參考廣播劇的運用方法。
廣播劇因為沒有畫面,所以聲音表達變成了重點,而聲音表達必需直接、簡單、易懂,並有好的安排(如適當的間隔讓聲音容易被區別)。廣播劇透音樂、音效和對白來換幕的手法,也很值得參考。
曾經有一次演出時擔任樂師,在一個故事劇情中,發現一個橋段被拉的太長,於是我就用較獨特的樂器來介入,並且為下一個橋段起頭:開始唱生日快樂歌。
伙伴們在舞台上也領略了我的給予,在生日快樂歌(可預期的時間長度)內重新佈置舞台,並順利的接上下一個橋段。
記得這個例子的原因,是因為演出的過程中,樂師在必要的時候,要有勇氣跳出來接手演出,讓伙伴們順利的進入下一個情境中。而當時在我將唱完生日快樂歌的時候,伙伴們也已經就定位,讓我覺得很開心--因為他們同時也解除了我歌即將唱完的窘境。
這個經驗讓我得到了一個啟發:歌聲能夠壓縮演出中不重要的片段,直接進入重點,讓劇情更緊湊,演出更有力量。
無法結尾的故事,樂師也要善巧的協助演員給故事一個好的Ending。一個響亮的敲擊,一陣強烈的鼓聲,甚至在舞台後傳來的聲音(這不一定要演員詮釋,有時樂師也能詮釋的很好),都是很棒的嚐試。
沈默是樂師學習的另一項課題。什麼時候才要出手,同時也並非坐在那兒享受別人的演出,樂師透過不同的觀察點,持續給予伙伴們支援,並得拿捏介入的程度。舉例而言,自由發揮或是角色扮演時,有時我們會留給主角一個獨白的機會,做為結尾。此時樂師也許會保持沈默,或是使用合適的樂器讓這個氛圍持續留在舞台上,一直到全部的演員在舞台上定鏡,讓某個深度留在觀眾的心中,讓掌聲延後發生。
就像不同的演員,有不同的風格,其實樂師也是如此。對我來說,樂師不是Playback的主角,但是卻有著一種魔法,讓故事由平面變成立體,也可以協助演員伙伴們更容易的演出,協助觀眾更容易接收訊息。也因此,樂師仍得仔細聆聽故事,分析故事的內涵,更要全神貫注的觀察伙伴們的演出,適時的給予支援。
一個好的樂師在演出時,他的眼光不會離開舞台太久,不會低頭自顧自的玩,因為他一直和舞台上的演員站在一起--樂師,也是一個重要的演員啊。
【原文載於搞笑寶寶的生活隨筆】
布,是很深奧的東西。
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舞台中,除了自己和身上的配件(如手、眼鏡)之外,能使用的道具,大概只有椅子和布了。(當然,如果合適的話,跑去搶樂師的樂器當道具也不錯)
而四元素的形式中,更有一個元素,單純的以布來呈現故事--相較於肢體和樂器而言,可能更抽象。但是對觀眾而言,也說不定更直接,我們曾經在練習布的元素時,說故事者直接言我們選用的顏色不太好,讓他覺得畫面的感覺被破壞了!
嘿!真是麻煩哩!
布的元素,主要是利用放置布來呈現故事,如果說故事者提到諸如「當時我覺得世界變成平面的」,或是使用許多顏色或是有點蒙太奇的陳述,大概就要留意使用布來呈現的感覺了。
布的元素,可細分為更小的可操作元素,像是形狀、位置、顏色、次序和構圖等等。以下就個人淺薄的經驗和大家分享,怎麼玩布會比較好玩。
首先,布有不同的顏色。顏色代表不同的情緒、氛圍、關係和物品。同樣的顏色也許會有不同的想像,像是金色的紗布,不只能做金莎,還能表示夕陽、初戀、開朗、水面的反光或是豐收等等。
不同的形狀,也能代表不同的物品,或是不同的意涵,一塊零亂的布和整齊的布,或是長條狀以及圓形,都有不同的感覺。如果布由一個人的腳向前鋪設,是由窄到寬,也許象徵著未來是無限的寬廣,反之,就可能有些壓力了。
位置是布的元素中另外一個要項。一塊布披在背後和披在臉前,自然產生不同的意義。而布彼此之間的位置也是很有趣的。把兩塊布糾纏在一起,就有拉扯的感覺了。
次序是布的元素中,較為動態的一個操作要項。因為無法透過聲音和肢體來呈現,玩布的時候,用什麼樣的次序來改變畫面的配置,變成一個「流動的過程」。先放上金色的布,再放上銀色的布,然後收起金色的布,這其中充滿了各種符號性的明示與暗示。
一旦布的元素完成,留在舞台上的是一幅由一個人和一堆布構成的圖畫,因此構圖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個人的想法,前一個元素的表演者,以較能持久的姿勢,在舞台上較好的位置(如黃金分割)定鏡,會比較容易一些。當布鋪設完成之後,就能夠自然產生一個好的構圖。
玩布就像小時候玩沙畫一樣,可以非常的具體,但是也可以非常的抽象。因為舞台上留著肢體的表演者,因此以表演者為中心加以「著色」與「布局」,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有時聽到肢體表演者描述被布包圍時自己的感覺,實在是非常有趣哩。
也許還有更多的操作要素可以參考,但是……已經夠複雜了!就先這樣子唄!
今天晚間七點,到新竹師院參加一一擬爾劇團在新竹師院的演出。畢竟是新竹的在地人,所以我提早到場提供一些協助,也包括演出時的攝影工作。
這次演出的觀眾主要是學生,直覺上一大部份和咨商與社工的學習背景有關。另外,新竹團的伙伴也都儘量抽空出席這場演出,身為觀眾和身為台上演員,有著全然不同的感受,每一位伙伴欣賞完一一擬爾的演出,相信都有豐富的收穫才是。
我是在一一擬爾劇團學習一人一故事劇場,而當時一同參加工作坊的伙伴中,有三位目前已加入一一擬爾的固定班底。而在新竹的幾個伙伴,也組成了新竹的劇團,因此某個程度上對彼此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此次的演出中,故事多半比較輕鬆、趣味,也因此演出的過程中,常常會有令人驚奇的笑點產生,忽然覺得其中滲入當時參加即興喜劇工作坊的感覺。經過和幾位演員討論的結果,我想也許是因為題材的緣故,加上經過了即興喜劇的訓練,讓伙伴們表演時更容易發揮這類的題材。
此外,和即興喜劇有一點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即興喜劇直接會停留在笑點,然而,Playback沒有辦法這麼簡單的完結故事,在由笑點拉回(或釋放)的過程中,產生了更多的「深度」。
而這個深度的呈現,讓今天的演出更具有震憾力。
這讓我忽然想到最近在學習的情緒工程技術--一種電玩遊戲的設計原理。如果把說故事的人當成電玩的玩家,而演出者當成NPC(即玩家無法控制的角色),則許多運用在NPC上的情緒深入技巧,可以在一人一故事劇場中運用,反過來看,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許多形式,不正也是情緒深入技術的一種呈現手法。
畢竟一人一故事劇場主要是呈現說故事者的情緒、情感、經歷和故事,本身就是十分具有「情緒」的劇本,也因此,一人一故事劇場,應該能更廣泛的運用情緒工程才是。
不過,情緒工程雖然提出了一種經營玩家情緒的觀點和方法,最終還是得回到玩家,也就是人的身上。也許比起硬梆梆的電玩遊戲,一人一故事劇場還是有趣得多呢!
今晚真是一個愉快的夜晚!
【原文載於搞笑寶寶的生活隨筆】
標籤: 一人一故事劇場
這星期的團練,練習了四元素,和伙伴們討論起四元素次序的安排,覺得很有意思。四元素依次為「聲音」、「肢體」、「布」和「詩」,是一個由「情緒」到「理智」的過程,也是一個由動態到靜態的過程。
若以舞台呈現的觀點,先是穿透力很強的聲音出場,然後焦點放在肢體的演出。當肢體定鏡在舞台上,使用不同顏色的布讓舞台形成一個畫面,最後,詩的語言由舞台後方傳來,欣賞像是看一幅會說話的畫一樣。
伙伴們提到這個次序是非常理想的,因為當時我們遇到的主題,是面臨突發難險時,說故事者內在的擔憂和反省,透過由情緒到理性的過程,對說故事者或是其他觀眾而言,都是一個較好的過程。
在練習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地方,例如我們嚐試著請說故事的人給這個故事取一個名字(註),這個動作會協助(反之,也可能是限制)伙伴們在舞台上的演出。
雖然四元素可以演出完整的故事,但是遇到一些比較內在並且不宜直接演出事件的經驗或感受,如果不會四元素,可能只適合選用大合唱的形式來表演(當然,「萬能」的流動塑像也是一個選擇),而深度則比較難掌握,演出的「性格」也有所差異。
(註)也許有些人習慣由主持人下標題,但是我們團習慣邀請說故事者自己給故事取一個名字。
另一方面,四元素次序的安排,也具有很好的補強作用,任何在前一元素遺漏的重點,下一個元素可以加強,讓觀眾看到一幕幕高潮跌起的演出。
至於樂師的配合,我學習的方法是每個一元素都是單純的表現,並不建議另外加入多餘的元素。例如,使用布時,演員不帶表清,動作只是簡單的放布,調整,拿走,並不透過肢體或聲音來傳達額外的訊息。新詩吟頌也是如此,不加入肢體和表情等等。
四元素也許不是常用的方法,其中一部份原因是其藝術性質高,對於演員的挑戰也大。但是四元素是很好的訓練方式,因為只靠單一的表達方式來演譯故事,對演員來說,是很好的經驗,也是拓展自己不熟悉的表演方式的訓練。畢竟玩Playback的伙伴,不一定都是戲劇背景出身的啊!
最後附帶一提,四元素是否一定要照這個次序出場呢?嘿嘿嘿……
【原文載於搞笑寶寶的生活隨筆】
標籤: 一人一故事劇場
最近在思考,如果要完成一件事,究竟需要具足哪些要素。後來發現,如果扣除運氣等外在不完全可控制的因素,要完成一件事,至少需要以下四個要素:目的(Objectives)、資源(Resources)、方法(Approach)和動力(Driving force)。
所謂的目的,是指要完成的事情,這件事情必然得投入某種努力,並帶來某種改變,換句話說,必然和當下現狀不同。就算是維持現狀,相對於外在的改變,也是一種不改變的改變。目的可以是一種產品、一種服務或是一個指標的滿足,當然,也可以是一種想像(願景就是一個好例子)。
由 現況到目的的過程,我們需要一種接近的途徑,也就是方法。方法可能是已知的(如標準作業程序),或是未知的(如創意解難程序)。有時因為某種解決途徑的出 現,會顛覆過去的生活,網際網路就是一個好例子。通常,一個與眾不同的方法,我們稱之為「創意」,而一個與眾不同的目的,則稱之為「夢想」。
為了透過方法達成目的,我們還需要具足相對應的資糧,也就是各式資源。包括人力,財力時間,外在環境因素,法令,土地設備等等。資源有些是消耗性的,有些則否。像是時間就是消耗性的資源,土地則不一定屬於消耗性。
最 後,就算具足了目的、方法和資源,有時事情還是不會發生,就算發生,也有可能半途而廢。如同可燃物加上助燃物,仍需要達到燃點才能燃燒,有一種稱之為動力 的要素,促使事情被完成。動力是個有趣的概念,有些時候,我們把動力的存在與否,歸給神祇,有時則認為是世間的必然理則。
這 四個要素對於管理是很重要的。舉例而言,如果我們把這四個要素投射在行銷這件事情上,我們知道行銷的目的是交換,而交換的是產品、服務,或是需求的滿足。 買家投入的資源是成本,賣家想獲得的資源是定價,雙方都希望透過此交換創造價值。對於方法而言,買家希望很容易,而賣家則儘可能的接近買家。最後,就算萬 事俱備,若欠動力這個東風,交換行為仍不會發生,為了加強這個動力,賣家不斷的促銷,而買家則希望能掌握更多相關資訊與價值。
這就是行銷4P和4C的組合了。
其實做這個分析,並不是為了解釋行銷的概念,而是為了探究為什麼有些事情可以成功,有些事情卻半途而廢,甚至胎死腹中。就像有些人在乎目的,有些人在乎過程,有些人在乎投入的深度,有些人則完全看Kimogi而定。
那 麼,想要把一件事做好,顯然在四個要素上都得下功夫才是。舉個例子來說,一般以為加班對趕工是有益的,然而統計發現,雖然人在工作,卻會因為個人,疲乏以 及延遲(合稱PF&D)等因素無法滿載,加班只會降低機能。也因此,長期的加班並無益於整體績效的展現,反而會降低動力。另一方面,透過有效激 勵,建立共同願景,甚至是及時作業(Real Time)流程等,維持動力在高檔,對績效也能有所助益。
那麼,這四個要素之中,有無一者是最重要的?
這個問題對於不同的人而言,應該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以專案的執行為例,公部門的案子之所以能夠啟動,是因為有預算(資源),透過有限的資源完成政策上的需求(目的)。方法很多種,動力在於興利除弊--如果是興百姓之利、除百姓之弊,則是百姓之大幸;如是興一人一黨之利、除一人一黨之弊,則是百姓之苦難。
另一方面,營利單位以賺錢為目的,是屬於市場趨動的狀況,因此先有利可圖(目的),再經由匯集資源,並找出方法實踐。所以這一類的專案,是由利潤(目的)啟動的。
而 第三部門的伙伴,常常是以使命為起點(動力),然後才有明確的目的,也許方法和資源都不足,仍是走一步算一步。也因此專案啟動之後,目的不一定明確,方法 不一定具足,資源更常常欠缺,也造成非營利組織經常在困難中奮戰,唯一較為俱足的要素,可能就算是動力了,而宗教徒可能是諸多組織中,動力最堅實的,這世 上許多劃時代的大事,也常常是宗教徒踐履的(像是印刷術第一次使用,在東方是印金剛經,西方是印聖經)。
跳離上述三個部門,有另外一群人,熱中於方法或是理則的了解與實踐,凡事依法而行,這一類人士,像是學者或是科學家,另外還有創作家,可能就是屬於這一類型。這些人啟動了某些計劃,期待為世間帶來了真、善與美的各種形式,方法也常常會變成了目的的一部分。
回到真實的生活之中,如何確立目標,備妥資糧,找到正途,維持動力,則是需要不斷努力的過程。許多的管理工具能夠給我們幫助,但相對的也是一種負擔。必需依照實的狀況加以衡量運用,以達到最佳的綜效。
您也許善於決策,也許擅長募資,也許精通問題解決,也許熟稔激勵士氣,無論是哪一種,相信您都能夠在職場上找到合適的位置,而「擺對位置的人才,就是天才」,誠實言也。
這世界,需要的不只是一種人!
創意作詩的方法之一,就是拿好詩來改寫,正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是也。
我們以《漂鳥集》為例,就可以唬哢出一大堆不錯的詩了,不信,您瞧。
以下的例子,是某次和線上讀書會的朋友,一起玩的遊戲:
第一組:
(11)不知是誰的纖纖玉指,像一陣悠閒的微風,在我心頭上彈奏著漣波般的音樂.
(9)我們曾夢見我們是陌生人.夢醒時,我們發現彼此原是相親相愛
(13)我的心靈啊,請傾聽這世界的低語,它以此向你示愛呢!
改寫
雨滴的呢喃
我用我微微顫抖的手指,隨著那悠閒的輕風,悄悄在你的髮捎播弄著漣波般的幽響
我們曾是如此的熟悉啊~直到夢醒之後,才發現我們原來只是萍水相逢
你的心啊……請駐足傾聽我的低語,我是多麼的愛你呵!
第二組:
(21)將燈籠背負在背上的人們, 他們將影子投射到身前來.
(47)影子披著她的面紗, 神祕的輕柔追隨著”光”,以她靜謐的愛的步履.
(18)其實你根本看不清你真實的面目,你所看到的只是你的影子.
影子
將悲傷背負在背上的人們,他們將思念的影子投射到身前來
影子披著淚水編織的面紗,以她靜謐的緩慢的步履,神祕的輕柔追隨著”那人”
其實,你根本看不清死亡真實的面目,你所看到的,只是記憶的影子
第三組:
(35)鳥兒但願牠是一片雲;雲彩但願它是一隻鳥.
擴寫
雲和鳥之一
鳥兒但願牠是一片雲
雲彩但願它是一隻鳥.
有一天,願望實踐了,
於是,
鳥兒失去他嘹亮的歌聲,
雲兒失去他絢爛的風采
再擴寫
雲和鳥之二
有隻鳥兒看到雲兒霞光四散,就想要變成一片雲朵
有朵雲朵看到鳥兒展翅遨翔,也想變成和鳥兒一樣
天神聽到了,就幫他們完成願望
於是,
鳥兒變成了汽球
雲朵變成了飛機
於是,鳥兒得到了色彩,卻失去了嘹亮的歌聲
於是,雲朵得到了雙翼,卻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其實上述的三個例子,只是簡單的文字遊戲。然而透過文字遊戲,也許我們能夠抓到一些線索,用來豐富我們的語言。
想看改完成的詩嗎?請點這兒。
【原文載於搞笑寶寶的生活隨筆】
「四元素」是Playback中藝術性相當高的表演形式,用於演譯說故事者內在的一個經驗或片刻,或是用於故事內涵不易演出,或演出會有負面影響的劇情(諸如大災禍、重大的傷害等等不宜重述的內容)。
「四元素」的四個元素分別是唱歌(音樂)、玩布(空間)、形體(肢體)及作詩(語言)。一般而言,我們會覺得作詩是最難的一個元素,但其實……每個都很難……嗚嗚嗚……
其實相較於一般新詩寫作,在舞台上更重要的是詩的吟唱或朗誦。由於詩是依著說故事者的經歷,因此有一些可依循的素材,以及同理之後內在的感受--這些都足以引發詩的創作。
即席創作詩當然是不容易。也許有些方法可以提供我們參考,然而別忘了,Playback表演了說故事者的故事,換句話說,重點是服務說故事者及其他觀眾,而不必太過度著重於藝術形式,而忘了溝通的本質。
作詩的技巧主要是抓住故事的感覺,用感覺引導我們說出我們想說的話!以下是寶寶個人的撇步:(例子隨手亂作)
第一式:用結尾語(哇,啊,呀,啦,呢,哩,吧……),比押韻簡單一點,但會像童詩
飛吧!飛吧!向無邊的天際飛翔吧!
去觸碰那光明的泉源,
那兒,有太陽溫暖的懷抱哩!
第二式:轉折!找出劇情的重點:現實和期待的差距==>可以用不同的觀點來詮釋
一直以為你是我追尋的所有,(期待)
沒想到你竟只是擦身的過客。(現實,期待落空)
就讓時光洗淨我心中的憂傷,(轉折,觀點改變)
也許明天,也許明天有更炫爛的陽光!(建立新的觀點和期待)
第三式:比喻。
明喻:A好像B……你就像是熱情的太陽!
暗喻:A是B……哦,不!你就是我生命中的太陽!
隱喻:A,B也。……阿娜答!我的太陽!
借喻:用B代A……哦!我的太陽,別拋棄我!
第四式:重複句型以加強。(開展)
又一次看見生命的悲喜,
又一次望見世間的無奈,
又一次期待美好的明天,
又一次失落在回家的路上。
第五式:連貫,後句中以前句的某個詞為主角,一直連下去。
你是天空的兒女,
在天空自在的飛翔,(續天空)
自在的連風也妒嫉了起來,(續自在)
直嘟嚷著要你快快回來!(續風,主詞省略)
回來吧!回來吧!(續回來,頂真修辭法)
別忘了這裡有等待你的爹娘!(回應,爹娘對兒女)
即席作詩,比較需要用到創意聯想的方法,我們挑選比較簡單的方法來找尋比喻,像是
你覺得故事中的主角像什麼?
失業:僱主像船,以為不會沈,竟然沈了?X!
離別:流星、白天黑夜……
無論技巧怎麼運用,請注意,作詩是要投入情感去表達的,太過的詩反而不容易表達,觀眾也聽不懂。如果想要多體會「詩的語言」,《漂鳥集》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標籤: 一人一故事劇場
您是否曾遇到這樣的情形:手邊正忙著結案,同事又有一堆案子找你處理,桌上的電 話響個不停,待會兒又要開會……在台灣許多小型的機構裡,這樣的畫面可能常常出現。由於機構有許多的工作要處理,因此一人身兼多職司空見慣,除了例行性作 業之外,還可能身兼專案的負責人和另外一個專案的成員,或是某工作的執行者和另外一個工作的稽核者。
許多中、大型專案的經理人,在同一段時間之內,可能只會負責一件專案,或是少數幾件專案,同時專案經理人並不被鼓勵參加專案的細部執行工作,以免角色混淆,因此有些人認為專案成員處理事情本身,而專案經理負責管理人--溝通會佔專案經理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
然而小型組織並無法如此,因此如何有效的處理工作,釐清不同的角色和職責,就變得十分重要。面對繁忙的工作壓力一波接著一波不斷地襲來,利用專案管理的一些工具和觀點,也許能提供專案人員時間管理一些助益。
當交付的工作無法如期完成時,我們首先會考量到因素可能是「工作超量」或是「工作效率不佳」,但也可能是緣於「承諾不當」、「資源衝突」或是「突發狀況」等因素。
傳統的時間管理作為,會利用時間管理矩陣 (「急迫性—重要性」矩陣)來分析:
| 急迫性 | ||
高 | 低 | ||
重 | 高 | 優先處理 | 次要處理 |
低 | 集中 /授權處理 | Forget it. |
BRIAN TRACY曾建議,成功者必須養成以下的習慣:每天上班一定先集中時間與精力完成「重要且急迫」的工作,接著努力多做「重要但不急迫」的活動。對「急迫但 不重要」的活動,則可採集中處理與授權他人完成等方式,至於「既不急迫也不重要」的活動,則須自我要求立刻停止。
這是一個好方法,但是使用時要避免陷入一個陷阱:當工作量逐漸進入旺季,必需處理的事件大量來臨,就會不斷的迫使自己處理急迫且重要的議題,等處理完了 之後,另一個原本不這麼急迫的事件又變成非常急迫,於是陷入了恐怖的趕工惡性循環。然而,工作的效率會隨工作的時間增長而逐漸下降,並非繼續努力就能把事 情做好,於是惡夢便一再上演。另外,重要性的排列也見仁見智。
這四個象限的分法其實也並非絕對,有時會重疊,有時會移動,而每一象限中還能再細分成四個象限,除了排列優先順序之外,也許我們還需要考量其他的因素。
對於專案經理人而言,管理專案的第一步,是確認專案範疇。換句話說,就是確認要處理什麼事情,到什麼程度,而有什麼樣的資源。首要之務則是:確定什麼要 做、什麼不要做。不清不楚的定義會帶來困擾,過多的承諾則會引發災難。學習將專案的交付內容釐清,並對不在範疇之中的事情說「不」──尤其不要陷入完美主 義的框架之中,因此,也要學著對自己說「不」。
接著,將專案的內容分解成許多的工作,並且將之歸類,對應到適當的資源。有些工作需要投入較長的時間,有些則需要集中精神。記得,讓每一次的工作產生效力!舉例而言,如果打電話人不在,請試著留言,確保此通電話不是完全的浪費。
對於需要集中精神,能產生最大績效的作業,儘可能放在一天之中最有生產力的黃金時間,如早上九至十一點。如果是經常性作業,或是零散的工作,則可集中起來統一處理。至於開會,則不要超過一個小時。
當事件一一分類,排程並投入資源之後,需進行資源撫平工作。重新檢視排程是否順暢,每個工作的時間長度估計是否合理,並找出工作排程中的「要徑」 (所謂的要徑是指浮時為零的工作項目,代表任何的延後都會造成專案的延後)。當產生資源衝突時(如同時借用場地,或是當天工作量超過一定水準),就要設法 處理,如修改時間,外包工作,投入更多資源或是尋求更有效率的執行方案。
有許多管理工具能夠協助我們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諸如時間管理軟體,完善的知識管理或是檔案資料,專案支援辦公室或網際網路等等。
一個有效的建議是,每天工作不要排滿,但是每項工作的時程不保留安全時間。
我們常常會不自覺的為工作保留安全時間,以至於原本可以快速做好的事情拖到急迫時才完成 (所謂的學生症瘊群),關鍵鏈管理建議,安全時間應放在專案經理的口袋中。另一方面,因為時程排的太緊,又造成無法處理突發狀況,也沒有空暇反省檢視,或 是為未來投入準備,而陷入急迫性偏執之中。其實這也就是咱們老祖宗「急事緩辦,緩事急辦」的智慧。
當事情執行的過程中,留意事件的發展,並做好風險管理。風險經常來自於事件本身,外在變化,假設和介面。事件本身的風險可以轉移 (外包給專業人員或是找尋替代方案),外在變化可透過議題管理追蹤,假設要儘可能的驗證,對於組織人、事、物的介面,則應分類、減化,並且保持良好的溝 通。當專案完成時,留下完整的檔案和學習到的經驗,以便未來能夠參考。
以上的方法,也許並無法全然適用於已經陷入的窘境,畢竟管理需要投入時間和資源,而且目前的困境也許需要經過治療、休養,然後才能再進行預防作為。面對 多專案的執行與管理,單靠一己之力,有時會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慨,需要團隊建立共識,才能夠讓伙伴們能夠盡情的發展長才。
別忘了:「你無法管理時間,你只能管理自己運用時間的方式。」您的工作是計時制?計件制?責任制?還是賣命制呢?答案得由您自己決定。
(原載於第三部門發展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