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2日,我到了築空間參加一場很特別的分享活動。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三位分享者都浸淫在對漢文字的愛戀之中:書法家張炳煌老師,鑄字者張介冠老師,和編輯開放康熙字典的王志攀老師。而我之所以參加這場分享活動,則是因為和志攀相識十餘年,一路以來看著他在字典上所投注的心力,最後如何在大家的支持之下,一步一步成就。

身為中華開放古籍協會的理事,和一群大德們一同參加了這場盛會,聆聽三位老師的分享,讓我深深地感動著。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句話:所謂的名家,不在於做出轟轟烈烈的大事,而在於把一件小事做得轟轟烈烈的。而這句話的境界完全適用於這三位老師。

張介冠老師分享,當書面排版系統興起,對鑄字業造成很大的衝擊。當全台最大的鑄字行中南行吹起熄燈號時,由於他當時無法買下所有的銅膜,因此中南行的老闆決定請回收業者來處理。當回收業者來時,老闆請業者再稍等一下,他想要整理一下心情。這一等,就是八個小時。這八個小時,是記憶,是情感,是不捨,是永遠的別離。在會後的交流中,在場的文鼎老闆也站起來致意,說出他們發展的電腦字型對鑄字業的影響,同時也承諾提供相關的字膜模板檔案協助銅膜的重建。

張炳煌老師,也許大家不熟悉,但是講起當年的每日一字,可能許多人都知道。張老師就是為每日一字揮毫的藏鏡人。張老師分享了自己投入書法鍛練的歷程,只因為當年初中老師激他字寫得不好看。對張老師來說,書法會創造文字的生命力,讓藝術注入情感。如今,張老師投入發展數位平台和書法教學的連結。在UDN.TV的朋友提問時,張老師也提到目前已有新每日一字的教學。

就我所知,志攀這十幾年來的努力,遠超過他十五分鐘分享所能提及,同理可推論,其他兩位老師的經歷,也遠比他們所說來得更豐富。很開心主辦單位把正體字做為台灣文創品牌發展的一個很好的素材,我相信這也是台灣和其他地方相比很不一樣且具有競爭力之處。就像品牌台灣促進會的邱老師所說,就實用性而言,大家都要學簡體字,我們必需要找出更深的意涵。她說,並不是因為我們在台灣所以用正體字,而是因為台灣,正體字被保留了下來。

這場活動的與會嘉賓,許多都是文藝界和品牌界的先進,忽然自己覺的好像也變得比較有氣質起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