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自己

因為鄭志凱學長的引薦,昨天拜訪了日和教育基金會(豐藝電子)的董事長陳澄芳先生和日和的團隊。之前因為志凱學長和我分享了一篇關於陳董事長的報導,因此對陳董事長以及日和的努力感到非常敬佩,同時也很有興趣了解。而且,昨天也是我和志凱學長第一次見面。

在志凱學長以及陳董事長身上看到的大家風範,是除了認識日和之外的另一項收穫。他們都是真誠而認真的人,對於讓社會變得更好也都充滿了熱情。我喜歡志凱學長謙恭溫暖中專注且有智慧的觀點,也喜歡陳董事長爽朗大氣中積極且踏實的投入,每一位學長的風範都值得我好好學習。當然,更讓我開心的是,我們的想法與經驗,和陳董事長的理念相近,包括小範圍的成功,再進行複制的腳步;對通路與消費的重視;社會企業就是企業,需在市場上競爭;對小農處境的照顧等等。

不過在昨天的談話中,志凱學長提到的幾件事,卻讓我升起了不同於平常的特別情緒。在昨天回家的車上,我不禁仔細的注視著自己的反應。

當我提到賣愛心時,志凱學長提到和一些宗教徒合作時遇到的狀況,而其中有些事我自己也曾經做過,這不禁讓我感到很愧慚。「我是佛教徒,依照我的信仰的要求,我不能說謊,所以請相信我。」言似成理卻破綻百出,因為沒有任何事實可以證明:是佛教徒就不會說謊。這一直到自己戳穿了自己之後,我才明白其實最大的騙子就是自己。

年輕的時候,喜歡上一個女孩。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常會經過她就讀的某所高中,所以每當經過這所高中時,總不自覺的會想起她。就這樣過了十幾年之後,直到某天意外的發現,她根本不是讀這所高中。於是當下我明白,我所相信的,如果沒有驗證,有可能只是幻影和謊言,只是自欺欺人。這段純純的愛戀讓我不再認為因為自己是佛教徒所以就不會說謊,一個簡單的事情我居然騙了自己十幾年(狂笑)。

此後,對於類似的事情,我學會了保持一定的距離去看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希望能夠減少自以為是的狀況。某一次一位惹惱社區的鄰居說:「我是吃素的人,我不會……。」我媽就問我該怎麼辦,我就教她說:「你就告訴她,你以後不要這麼說,不然別人會因為妳看不起吃素的人。」是的,因為我們的誤以為是,反而傷害了我們想榮耀的。

另一個讓我有特別情緒的談話,是關於吃素這件事。我是佛教徒,因此有些細心的朋友在備餐時,常常會問我是不是吃素,基本上我吃素也吃葷。沒有選擇吃素是我的決定,當我皈依時,我們皈依三寶並受五戒,皈依師父有特別說明,吃素需要發心。我可以說出許多吃素的好處,從關懷生命到環境保護,我甚至很敬佩 廣欽老和尚只吃水果的作法,並認為那是相對最友善的方法。有些人認為吃素也會殺生,因為植物也有生命,不過吃水果有助於水果播種,只是現代的水果不一定有播種的能力。

我真正沒有選擇吃素的原因,其一是我不想增加母親的負擔,其二是佛陀及其聖弟子們的沙門生活中,並沒有執行吃素的要求。沙門托缽有一定的規距,像是連續七戶,有什麼就吃什麼(沒有也就沒有了)等等。我想重點之一在於對食物表達感激,同時不會因為口腹之欲而錯失了修行。對我來說,符合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己殺)的要求是件好事,所以我不吃生鮮。有時去吃西式自助餐時,朋友會勸我去撈生猛海鮮來吃,對我來說就很尷尬。當然,我並沒有吃素,所以我也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讓我有特別的感受之處在於,的確我會說吃素(其實是吃蔬果)的好處,自己卻不這麼做,就像是光原在賣有機產品,我自己卻隨便吃一樣,有點言行不一致的感覺。

最後,讓我不自覺感到困擾的,是「異類」這個詞。學長說我是異類,或是異類連結的好例子。我明白學長所指的是「跨界」或是「多元性」,這概念在學長的《錫蘭式的邂逅》中有提及。不過「異類」這個詞仍然讓我覺得不自在--我反思,或許這是因為一直以來我都在逃避著和別人不一樣所帶來的困擾,但同時我又追求與眾不同的生活。

我的母親是肢體障礙者,小學時曾有一度我不喜歡在同學的面前和我的母親一起出現。我對於某些學科學習的喜好和投入,卻因此被他人所排斥或是嘲笑。也許自幼投向我(和我的家人)的冷言冷語讓我討厭那種因為不一樣而被排斥的感覺,所以某個程度上我渴望我和大家在一起,同時骨子裡我根本和大家不一樣--是的,沒有人是一樣的,也沒有人理應一樣。

許多前輩和朋友都說我的多元經歷是一份禮物,不過我卻一直在逃避這份禮物。唯一還可以自我安慰的是我很願意鼓勵他人發展自我,竟畢生長在這個包容多元的年代,是一種難得的幸福。是的,生長在這個年代的這個社會,不會擔心被貼上「異端」之名而被判處火刑。

也許,我應該面帶微笑地接受我是異類這是事實,並鼓勵自己讓自己的不同繼續發光發熱!



當我們正汲汲營營於世間表象的名利權勢時,生命卻一點一滴的流逝。為了滿足「升級」的標準,我們花費了大半的精力和時間,來踏入別人為我們設計好的圈套裡。我們為此得到了表象的尊嚴,卻犧牲了本質與無窮的可能性。〈本質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