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幾場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並和一些不同的夥伴有較深的探討。其中,有些驚艷也有些質疑,有些不解也有些不以為然。有些能得到結論,有些則還有待更進一步釐清。

如果一場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是一棟樓房,儀式就是鋼骨結構,而故事就是一層層的房間,藝術性則是空間設計與裝璜。儀式建置的愈穩固,抗震能力就愈好,也愈能支撐故事(房間)向上發展,並提供藝術性發揮的場域。地基是演出之前一切的努力,迎接眾人的大廳是演出的開場,頂樓的視野則是結束時的風光。人際交往是社群之間的喜樂,每一房住戶分享的心情,串連成整棟大樓共同的生命。當演出結束,人們離開這棟大樓邁向遠方,這段經歷將使腳步變得更輕盈或是更有力量。

關於儀式

儀式支撐著一場演出,並決定著樓層的配置。邀請人們進入這棟大樓的入口是在一樓正門、地下室或是二樓,得視演出團隊的設計而定。然而如果忽略了為觀眾做好準備,那麼就可能產生困惑,讓人止足不前。

「抵達某一建築空間的方式,會強烈影響我們對該空間的經驗。」~《建築的法則》

這幾場觀看的經驗中,不同的開場設計帶來了不同的力量。許多活動成功地吸引了人們的關心與注意,但是一不小心也有可能讓人們只為了開幕時的氣球而停留在一樓大廳。

儀式關於潛在的感覺,就像一棟大樓一樣,身在其間,空間會說話。

進場的觀眾各有各的關心。他們願不願意到更高的地方,願不願意打開心房分享自己的故事,這些都不是他們的責任,而是設計大樓的人需要努力的地方。

關於話語

人們在不同的房間內穿梭。房間的主人訴說著自己的故事,但是房間內只傳來收音機的聲響,觀眾就只能靠著聽來感受。劇場是一種整體的感受,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嗅覺的,甚至味覺的。當故事發生在空間裡,人們透過演員的呈現來感受故事中真實發生的感受。

話語的運用常常涉及於「能指」和「所指」的差別,這就像是我們走進圖書館和博物館的差別一樣,前者告訴你指涉之物為何,後者把指涉之物直接放在你的面前。一旦故事寫進圖書館,演出就會像是一本導覽,一本教科書甚至是一場問與答的測驗,最終還會得到「評價」--當然,也許還會標上售價。

好的博物館只需要有必要的指引,剩下的就交給觀眾自行去品嚐。

「如果你無法用老祖母可以理解的話說明你的案子,那表示你對案子的了解還不透徹。」~《建築的法則》

關於故事與其核心

品嚐是一種體驗,品嚐別人的心情則是一種心的體驗。心的體驗需要把心放對位置才會發光發亮。當主人和觀眾都覺得這是一間輕鬆的房子,設計師卻處處放置笨重的設計,便會讓賓主不歡而散。

我們稱之為故事與其核心的,即是房間的名字--一個由房間內所發生的一切所構築的印象。

「建築是深思熟慮地創造空間。」~《建築的法則》

關於互動

人們並非住在實牆或是玻璃窗裡,而是住在其所包覆的空間之中。一個好的空間的設計,會提供讓人們願意停留在正向的空間裡。

「我們穿越負空間,在正空間停駐。」~《建築的法則》

所謂的負空間,就是無法形成有意義的場域(形狀)的空間,反之,正空間即是形成有意義的場域(形狀)的空間。

好的互動需要有好的互動場域。一旦互動場域無法成形,人們就會開始流動和不安定。這關乎互動,也關乎儀式。

關於團隊與個人

有時,個人的風格會引導團隊的風格,有時,團隊的風格即是個人風格的總和。

「收斂你的自我。」~《建築的法則》

《建築的法則》中,提到了這一段話,很精彩。

「如果你想設計一棟眾所公認的好建築甚至是偉大的建築,那麼,請別一心想著『你』想要那棟房子變成怎樣,而是思考『那棟房子』想要變成怎樣。每個設計案都該滿足其自身的條件:客戶的需求、基地的特質、建築方案的實際情況,以及其他種種因素。在設計過程中,絕對要把這些因素優先考慮進去,然後才能加入你的自我表現。

「致力讓作品照顧到普世的關懷並表現出這樣的關懷:人們對意義與目標的追尋,光影在花紋牆面上的變化演出,公共與私密關係的交糅,建材本身與生俱來的結構與美學可能性--然後你將發現,興味盎然的觀眾就在那兒。」~《建築的法則》

團隊的演出不只是獨奏的堆疊,而是一種交響樂。問題在於,觀眾是否也是交響樂的一部份。

關於藝術

「科學家把假定具有關聯性的事物拆成大大小小的元件分別處理,藝術家則假定事物都是大大小小的元件,並只處理事物的關聯性。」--羅勃.波西格《萬里任禪遊》~轉引述自《建築的法則》

進入房間,一切感受的互動界面都是美學所思考的重點。演員在舞台上構築的一切,則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可能性。藝術性的轉化能讓人們以不同的視角觀看真實的生活,這種疏離卻又是療癒或是改變的泉源。

「美,多半來自組成元素之間的和諧關係,而非元素本身」~《建築的法則》

關於療癒

一人一故事劇場不涉及於療癒,但卻不能避免產生療癒的可能。這是目的和結果的不同。

我們忽略了日常生活原本就具有療癒功能。我父親常說,饅頭可以治餓病。

如果日常生活如此,那麼看到日常生活,或許能夠從中得到智慧。

更甚者,透過演出,我們正在為觀眾建立一種後設思考的可能性。

「最有效率且最富創意的問題解決者,會採用後設思考,也就是『思考你如何思考』。」~《建築的法則》

關於學習

「好的建築師懂得塞翁失馬的道理,會把parti(空間精神)的失敗當成一項有益的暗示,進而針對失敗的地方提出更好的計劃。」~《建築的法則》

演出不是考試,而是一個分享的歷程。一人一故事劇場是個不完美的劇場,不是代表品質無需管理,抑或不用追求更高更好的目標,而是呈現出事實的本然。

我們受限於過往一試定江山的記憶,忘卻了生命原本就是不斷成長的有機體。

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學習,至少,能夠培養我們謙卑的態度。

關於真誠

最終,好的演出有時不是完美的演出。太過於在意完美,有時會死氣沈沈。

「傑出作品的成功之處,不在於它們毫無瑕疵,而在於一顆明澈洞察的心靈所展現的無窮說服力,為此,再大的錯誤我們也予原宥。」--伍爾芙〈飛蛾之死〉~轉引述自《建築的法則》

關於這篇文章

寫到一半時,忽然想起了《建築的法則》,於是到書堆中翻出它來,並把書中的話加了進來。

我並不知道我是否在透過別人的話來肯定我的思考,但我確定我的思考必然和《建築的法則》相似,甚至受其所影響。

我為我所說的(包括我所引用的)負責。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