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出發:戲劇培力與在地扶植計畫
『心聲戲語』一人一故事劇場培力會前工作坊
台灣八八風災過後,除了風災本身的救助外,對於風災所引發的相關議題,如文化多元性的尊重、助人工作者的照顧和衛生教育的宣導,是除了家園重建和心靈復原的工程之外,很重要的軟性陪伴。
在國際間許多重 大災難,如伊凡颶風、卡翠納颶風和南亞海嘯之後,均有透過一人一故事劇場進行服務、對話與在地團隊培力的寶貴經驗。因此,主辦單位將於三月中下旬時邀請紐 約一人一故事劇場學校的國際導師來台授課。為協助一人一故事劇場團隊夥伴做好準備,本次會前工作坊中將特別針對多元文化和相關社會議題,以及較接近療癒和 創傷等主題的演出進行介紹。國際導師工作坊(北區3/19-21,南區3/26-28)將會優先考量錄取曾參與會前工作坊的夥伴。
主辦單位:悅萃坊、愛心第二春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高雄市立新上國小、高雄市國教輔導團
講師簡介:
台北場工作坊:
陳淑慧 | 劇場導演與演員,資深民眾戲劇與一人一故事劇場講師。前一一擬爾劇團團長,曾於九二一後進入中部災區帶領民眾戲劇。 |
林淑玲 | 英國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戲劇治療碩士。戲劇治療師,民眾戲劇與一人一故事劇場講師。一一擬爾劇團藝術總監。 |
高雄場工作坊:
李志強 | 你說我演一人一故事劇團負責人、光原社會企業董事長,PMP專案管理師,民眾戲劇講師。 |
蘇慶元 | 英國研修戲劇治療中(於三月初返國)。知了劇團,英國倫敦真心劇團成員。資深兒童戲劇講師。 |
課程主題:
分享多元文化議題的運用以及如何準備療癒與創傷相關議題。
工作坊時間、地點、費用:
A、北部工作坊時間:(地點:牯嶺街小劇場,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三月六日(六)PM 2:00-5:00
三月七日(日)AM 10:00-12:30、PM1:30-5:00
B、南部工作坊時間:(地點:高雄市新上國小,高雄市左營區大順一路100號)
三月十三日(六)AM 10:00-12:00、PM1:00-6:00
三月十四日(日)AM 09:00-12:00、PM1:00-6:00
費用:每人學費500元,另收500元保證金(全勤退還),參與工作坊之食宿及交通請自理。
招收對象:
為期許資源能有效運用,將對參加對象有所限制,主辦單位有權決定入選名單,入選名單的優先順序為:
1.完成一人一故事劇場50小時以上的訓練課程(完成初階、進階工作坊)。
2.參與本計畫「展翼天使」聯演的團隊夥伴優先。
3.參與2009人權議題聯演的團隊夥伴優先。
4.一人一故事劇場人權及社會議題工作坊參與情況。
報名方式:
一、採網路報名,報名表主題請註明『報名會前工作坊台北場』或『報名會前工作坊高雄場』,請於報名截止日期2月5日前,e-mail寄至:
許名華小姐 michelle58714@yahoo.com.tw
二、經通知錄取後,請於一星期內匯款至中國信託新店分行(822),
帳號772540050466,戶名:悅萃坊。
三、匯款後,請務必e-mail來函告知「姓名」、「轉帳日期」和「帳號末六碼」,以供核對。謝謝!如有任何問題請致電或來函。若超過期限,經過通知仍未繳費,則喪失資格,由後補學員遞補。報名表下載位置
在我們接受了階級之後,是否會誤認為各司其職就是一種公平呢?
第一次認真反省這個問題,是因為和夥伴談起印度的種姓制度。夥伴認為種姓制度的好處在於人民的職業得到安定的分工,但對我而言,這種不流動的階級的本身,就是一種不平等。
這讓我想到了從小就被教導的守本分這件事情。
第二次認真反省這個問題,是因為閱讀到各種有趣的理論,以《萬法簡史》一書的全子理論為例,就讓我思考了從較高的觀點看事情和從較底層的觀點看事情,其實有決定性的不同。
這讓我想到了降到更底層的地方去和解。
第三次認真反省這個問題,是因為一位社區劇場的夥伴在聚會時,自我定位成要學習的學員,而把小組的工作推給別人。於是我便直接指出他的行為讓我覺得我受到了壓迫,而狀況也許和他一直以來多多少少所受到的壓迫相似。這讓夥伴受到了不小的衝擊。雖然後來他找出了不少可能的理由,不過他也承認他並沒有意識到這可能也是一個問題。
這讓我想起了心理遊戲(迫害者-被迫害者和拯救者的三角關係)。
我討厭階級,卻身在階級之中,我總在想,一直到能夠跳到更高的地方去看到階級的樣貌,同時能夠進到更底層的地方去尋找階級共同的根基之前,大概尚無法和階級一起嬉戲。
但,所謂的更高或是更低,其實本質上就是一種階級。
佛法的緣起觀非常有趣。此有故彼有的本義,是指某個事物存在(being),另一個事物就在形成(becoming)。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促使其形成的根基加以建立或是打散,就能夠引導形成之事物的方向。從這個觀點出發,佛法的焦點一直以來專注在「改變」,苦集滅道就是改變的思維結構,四正勤就是改變的管理循環。
然而真正讓我好奇的是,緣起觀所架構的世界,是否也會形成另一種階級?抑或所謂的階級只是人們抽象化理解這個世界時所做的簡化。如果是前者,那麼這樣的階級會是什麼樣貌;如果是後者,這簡化的緣起是否也是我們應當思索的課題。
終究,如果我們認為階級是理所當然,我們也許會以為在階級之中各司其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一種平等--就像是棋盤上的棋子一樣。
標籤: 書寫心情
回程的高速公路,迷漫著霧。
睡不著,眼角含著淚,想著過去的夢。
還記得二○○四那年,從十幾樓的高度望著夜晚靜謐的淡水河,晚風輕柔地吹過,我們就在許靜美的〈城裡的月光〉下談著夢想,然後把夢想化成一紙自覺大有可為的計劃。
然而,天不從人願,皎月停止運作,而夢就還給了月光。
二○一○年初,我再一次聽到了另一群朋友的夢。塑造這夢花了兩個多月,有許多驚奇的點子浮現,但最大的驚奇卻是,這夢和五年多以前我曾擁有的夢,竟有許多相似之處。
當某人說出就算現在的組織因故無法在支持這個夢想,他還會繼續努力實踐它時,我決定把我過去的夢當成一份禮物送給他。
當然,這個夢不屬我,而是屬於我們曾經一起共事的夥伴,但這夢理應也屬於所有的人。
把自己曾有的夢交付給他人,或許是件不負責任的事情,也或許是某種程度上的壓迫。
我明白,並不是所有的夢想都得自己完成,就像愛上一個人如果不能自己給他幸福,其他人給他的幸福理應也得到所有愛的祝福。
為此,我得先釐清做夢的人的心意。畢竟做夢的人有權參考我的夢,我卻無權強迫他人做我的夢。
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如果容易,我早已完成了這個夢境。其實我也明白,這個夢之中摻著其他的故事,殘留的悲傷讓我舉足不前。
也許正因為如此,我才能鬆了口氣,把夢再次從月光中取回,並重新做一個「這個夢終能交付給他人實現的夢」。
月光如果得知,或許也會笑我痴人說夢吧!
標籤: 書寫心情
Arthur C. Brooks在《社會創業--創造社會價值的現代方法》一書中,引用了迪斯(Dees)的整理,認為社會創業家是社會部門的變革促進者,並從事以下的事情:
- 把創造和維持社會價值(而不僅僅是私人價值)作為使命
- 為實現該使命而識別並且堅持不懈地追求新的機會
- 參與一個持續創新、適應和學習的過程
- 大膽行動而不被手頭現有的資源所限制
- 對被服務的選民和被創造的結果顯示出高度的責任感
讀到這裡,就讓我想起了過去兩年間,從打算成立一家社會企業,到光原成立,然後經過了八八風災的洗禮,我們所經歷的歷程。
一開始,為了實踐對過去共同努力的合作夥伴的承諾,我們毅然決然地用貸款的方式,開始了我們艱辛的創業歷程。若非這一路走來,有許多好朋友(無論是老朋友還是新朋友)的情義相挺,我們可能還在困境中掙扎。
八八風災是另一次無情的打擊,這對於才剛通過證認的農民朋友而言更是如此。原本一切美好的旅程正要開始,卻又遭逢另一次的挑戰。夥伴們義無反顧地跳到第一線去工作,甚至那些我個人覺得原本應該是政府要做的事情--原因無他,在山上有一群對我們不離不棄的好朋友和我們共同的夢。
因為一個人不夠成熟,不夠圓滿,所以我們集合在一起;因為單打獨鬥的力量不足以與天地和市場戰鬥,所以我們聯合了許多的好夥伴。直至今日隨著第一線工作的發展以及新的股東的支持,光原社會企業正在辦理增資,但是這也不過是原訂計劃和回應真實世間需求之後所形塑的因緣,我們還有好多好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我們正努力地踐履著自己的承諾,從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和共同奮鬥的夥伴,無論是什麼樣的變化和災難,寧可花費更多更大的心力,也要讓我們期盼的系統能夠發揮效益。任何的機會大家都不會放過,就算是失敗也無所謂,能夠一次又一次從失敗中站起,檢討之後再出發。有時,我們發現我們的夥伴陷入選擇的困難,我們願意協助、聆聽和等待,因為這一路走來我們明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給予的人,也都是共同創造的人。
我大概是創業夥伴中最沒有創業精神的人吧!我從夥伴身上看到了韌性與堅持,也從他們身上學到如何善用資源和不斷地向前邁進。在社會企業大賽之後,一群朋友離開了我們,但卻讓我們認識了另一群朋友,並陪伴我們至今。
對我個人而言,我想要做很多不同的事情,有些正在努力,有些還仍只是夢想。但無論如何,想要服務和融攝更多的人和面向,就要讓自己降到更底層的地方,才能尋找到和解和合作的可能。人如何和人相處,如何和自我與超我相處,如何和市場相處,如何和社會和大自然相處,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最後,分享Arthur C. Brooks在書中引用沃多克和詹姆斯的研究,社會企業創業家有如下的領導特質做為結束,而這正是我的夥伴們教給我最寶貴的功課:
- 社會問題具有極其複雜的特徵,這種複雜性使得社會創業者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形成一種願景,該願景具有重塑公共態度的潛能;
- 社會創業者是那些具有高度個人信用的人,他們利用自己高度的呵信性來獲取關鍵資源,真正建立起參與組織的必要關係網絡;
- 社會創業者通過從重要的社會價值方面而不單純是經濟方面形成框架,使追隨者產生對項目的承諾,這就使得社會創業者和那些參與項目的人形成一種具有共同目標的感覺。
附帶一提,在若水的2008年報中,也曾提到創業精神和創業團隊的重要性,並說明了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這更重要的創業成功要素(p13)。對此,我也替他們覺得可惜。也許他們在計畫上或是數據上的研究投入的精神已經超過負荷,而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深刻思考「人」才是最重要的價值吧!
雨如織
細細將我梱綁
愁如五里霧般的茫
跨不了的前方
這是生平第二十四次憂傷
前二十三次都是為你
唯獨這一次
一個人 聽雨
標籤: 小詩
最近看了幾場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並和一些不同的夥伴有較深的探討。其中,有些驚艷也有些質疑,有些不解也有些不以為然。有些能得到結論,有些則還有待更進一步釐清。
如果一場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是一棟樓房,儀式就是鋼骨結構,而故事就是一層層的房間,藝術性則是空間設計與裝璜。儀式建置的愈穩固,抗震能力就愈好,也愈能支撐故事(房間)向上發展,並提供藝術性發揮的場域。地基是演出之前一切的努力,迎接眾人的大廳是演出的開場,頂樓的視野則是結束時的風光。人際交往是社群之間的喜樂,每一房住戶分享的心情,串連成整棟大樓共同的生命。當演出結束,人們離開這棟大樓邁向遠方,這段經歷將使腳步變得更輕盈或是更有力量。
關於儀式
儀式支撐著一場演出,並決定著樓層的配置。邀請人們進入這棟大樓的入口是在一樓正門、地下室或是二樓,得視演出團隊的設計而定。然而如果忽略了為觀眾做好準備,那麼就可能產生困惑,讓人止足不前。
「抵達某一建築空間的方式,會強烈影響我們對該空間的經驗。」~《建築的法則》
這幾場觀看的經驗中,不同的開場設計帶來了不同的力量。許多活動成功地吸引了人們的關心與注意,但是一不小心也有可能讓人們只為了開幕時的氣球而停留在一樓大廳。
儀式關於潛在的感覺,就像一棟大樓一樣,身在其間,空間會說話。
進場的觀眾各有各的關心。他們願不願意到更高的地方,願不願意打開心房分享自己的故事,這些都不是他們的責任,而是設計大樓的人需要努力的地方。
關於話語
人們在不同的房間內穿梭。房間的主人訴說著自己的故事,但是房間內只傳來收音機的聲響,觀眾就只能靠著聽來感受。劇場是一種整體的感受,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嗅覺的,甚至味覺的。當故事發生在空間裡,人們透過演員的呈現來感受故事中真實發生的感受。
話語的運用常常涉及於「能指」和「所指」的差別,這就像是我們走進圖書館和博物館的差別一樣,前者告訴你指涉之物為何,後者把指涉之物直接放在你的面前。一旦故事寫進圖書館,演出就會像是一本導覽,一本教科書甚至是一場問與答的測驗,最終還會得到「評價」--當然,也許還會標上售價。
好的博物館只需要有必要的指引,剩下的就交給觀眾自行去品嚐。
「如果你無法用老祖母可以理解的話說明你的案子,那表示你對案子的了解還不透徹。」~《建築的法則》
關於故事與其核心
品嚐是一種體驗,品嚐別人的心情則是一種心的體驗。心的體驗需要把心放對位置才會發光發亮。當主人和觀眾都覺得這是一間輕鬆的房子,設計師卻處處放置笨重的設計,便會讓賓主不歡而散。
我們稱之為故事與其核心的,即是房間的名字--一個由房間內所發生的一切所構築的印象。
「建築是深思熟慮地創造空間。」~《建築的法則》
關於互動
人們並非住在實牆或是玻璃窗裡,而是住在其所包覆的空間之中。一個好的空間的設計,會提供讓人們願意停留在正向的空間裡。
「我們穿越負空間,在正空間停駐。」~《建築的法則》
所謂的負空間,就是無法形成有意義的場域(形狀)的空間,反之,正空間即是形成有意義的場域(形狀)的空間。
好的互動需要有好的互動場域。一旦互動場域無法成形,人們就會開始流動和不安定。這關乎互動,也關乎儀式。
關於團隊與個人
有時,個人的風格會引導團隊的風格,有時,團隊的風格即是個人風格的總和。
「收斂你的自我。」~《建築的法則》
《建築的法則》中,提到了這一段話,很精彩。
「如果你想設計一棟眾所公認的好建築甚至是偉大的建築,那麼,請別一心想著『你』想要那棟房子變成怎樣,而是思考『那棟房子』想要變成怎樣。每個設計案都該滿足其自身的條件:客戶的需求、基地的特質、建築方案的實際情況,以及其他種種因素。在設計過程中,絕對要把這些因素優先考慮進去,然後才能加入你的自我表現。
「致力讓作品照顧到普世的關懷並表現出這樣的關懷:人們對意義與目標的追尋,光影在花紋牆面上的變化演出,公共與私密關係的交糅,建材本身與生俱來的結構與美學可能性--然後你將發現,興味盎然的觀眾就在那兒。」~《建築的法則》
團隊的演出不只是獨奏的堆疊,而是一種交響樂。問題在於,觀眾是否也是交響樂的一部份。
關於藝術
「科學家把假定具有關聯性的事物拆成大大小小的元件分別處理,藝術家則假定事物都是大大小小的元件,並只處理事物的關聯性。」--羅勃.波西格《萬里任禪遊》~轉引述自《建築的法則》
進入房間,一切感受的互動界面都是美學所思考的重點。演員在舞台上構築的一切,則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可能性。藝術性的轉化能讓人們以不同的視角觀看真實的生活,這種疏離卻又是療癒或是改變的泉源。
「美,多半來自組成元素之間的和諧關係,而非元素本身」~《建築的法則》
關於療癒
一人一故事劇場不涉及於療癒,但卻不能避免產生療癒的可能。這是目的和結果的不同。
我們忽略了日常生活原本就具有療癒功能。我父親常說,饅頭可以治餓病。
如果日常生活如此,那麼看到日常生活,或許能夠從中得到智慧。
更甚者,透過演出,我們正在為觀眾建立一種後設思考的可能性。
「最有效率且最富創意的問題解決者,會採用後設思考,也就是『思考你如何思考』。」~《建築的法則》
關於學習
「好的建築師懂得塞翁失馬的道理,會把parti(空間精神)的失敗當成一項有益的暗示,進而針對失敗的地方提出更好的計劃。」~《建築的法則》
演出不是考試,而是一個分享的歷程。一人一故事劇場是個不完美的劇場,不是代表品質無需管理,抑或不用追求更高更好的目標,而是呈現出事實的本然。
我們受限於過往一試定江山的記憶,忘卻了生命原本就是不斷成長的有機體。
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學習,至少,能夠培養我們謙卑的態度。
關於真誠
最終,好的演出有時不是完美的演出。太過於在意完美,有時會死氣沈沈。
「傑出作品的成功之處,不在於它們毫無瑕疵,而在於一顆明澈洞察的心靈所展現的無窮說服力,為此,再大的錯誤我們也予原宥。」--伍爾芙〈飛蛾之死〉~轉引述自《建築的法則》
關於這篇文章
寫到一半時,忽然想起了《建築的法則》,於是到書堆中翻出它來,並把書中的話加了進來。
我並不知道我是否在透過別人的話來肯定我的思考,但我確定我的思考必然和《建築的法則》相似,甚至受其所影響。
我為我所說的(包括我所引用的)負責。
夜晚的雨是夢的窗簾,被惱人的風撩撥成弦。
我想,只是想:如果我是一棵樹,我會靜靜地讓雨從我的眉尖滑落;如果我是一隻傘,我會陪著雨點跳一隻舞;如果我是街頭的電線桿,我會讓雨洗盡這一年來的蒼涼;如果我是無家可歸的游子,我會縮著身子凝望遠方,問一問天空是否也和我一樣迷茫。
一篇篇回顧著二○○九遺留下來的文字,看見了自己的溫柔、自己的強悍、自己的疲累和自己的不知所云。
理性的我和感性的我,做夢的我和做事的我,批判的我和接納的我,哪個我是我,哪個我不是我。
看見了自己,一抹淺淺的笑。
未來,也許又是一篇一篇的堆積。直到有一天我真累了,我會停下呼吸,讓這些文字代替我成為存在的證明。
夜晚的雨是夢的窗簾,而我的夢輕彈在指尖。
標籤: 書寫心情
一年又過去了,早就遺忘了2008跨越2009時所做的夢。
一場雨擾亂了一整年的記憶,從一個悲傷走進另一個悲傷之中。
生命如同飄向天空的薄煙,四散。
過去的一整年,靈魂被攪動著。
完成了幾個小小的願望,有些願望卻變成永恆,再無實踐之日。終於,把一人一故事劇場帶進佛教團體之中。光原成立一年,在最近也漸漸穩定下來。劇團的發展進入另一個時期,終於學會放手。自己的生活依舊,漸漸地老了許多。
新的一年,新的旅程即將開始。光原即將增資,為風災做的劇場服務工作也將正式展開。等著我的未來是什麼呢?如果和昨天一樣,豈不可惜?
新年新希望,學一種樂器,寫一本書,成就一件事,點一盞燈。
為來年抽一張你說我演卡,得到的是「風采」。
很不錯的一張卡,我想,2010年,我還能夠持續地飛。
標籤: 書寫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