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剛決定了會前工作坊的名單,又開始為國際導師工作坊的報名事宜傷神。
其實,事情並沒有想像中複雜。拿著評分表為一張一張的報名表評分,然後把結果排一排,理論上非常容易。
有了會前工作坊報名的經驗,我想一些夥伴在思考如何報名時,應該會有更清楚的策略。這一次,也應該不會再出現像南區會前工作坊開放第二階段報名的狀況。
不過,有時候我總覺得似乎沒有把一些狀況說明的很清楚。雖然當時在思考開設工作坊的地點時,的確評估過在地團隊的狀況和需求,但是這個工作坊並不是專門為在地團隊所開設的。因此,如果有外地團隊的夥伴要報名參加另外一區的工作坊,我們熱情歡迎,也無法拒絕。
我明白在會前工作坊中,有許多朋友因為有事,或是擔任講師、助理講師或是工作人員的角色,又或是想要把機會讓給其他的夥伴,又或是和其他的工作坊相衝突,所以沒有報名參加。但是國際導師工作坊中,我們已經在第一時間收到了這些朋友的報名表,這表明了他們對學習的熱情。
之前,為鼓勵大家參與會前工作坊,以利大家為服務做好的準備,同時也為國際導師工作坊的熱身,我們特別把「曾參與會前工作坊的夥伴」列入國際導師工作坊優先考量錄取的條件。因此,在國際導師工作坊的錄取優先順序中,「『心聲戲語』一人一故事劇場培力會前工作坊的參與狀況」被列在「參與本計畫『展翼天使』聯演的團隊夥伴優先」的要項之後,成為比playback經驗更重要的條件。因為在國際導師工作坊中,我們在乎意願更優先於能力(當然,基礎的能力是必要的),這也是我們一定要辦會前工作坊的原因之一。
然而這個優先次序的描述中,其實隱藏著一些細微的訊息。首先,什麼是「參與狀況」或是「曾參與」的範圍呢?
也許,某種對參與狀況想像會是錄取的學員優先,但我想像的排序則有些不一樣。也許參與狀況會是工作團隊(工作人員和講師)、認真參與的學員、曾經表達過關切或是提供建言和協助的夥伴、報名但列入備取的夥伴、不認真參與的學員、打假球的學員等等。所以,我的夥伴常常說我把事情想得太複雜。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則是第一個要項:「參與本計畫『展翼天使』聯演的團隊夥伴優先」,是否會影響到已參與會前工作坊的朋友的錄取狀況。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這個計劃主要是為了協助大家進入災區服務有更好的準備,而不是為了協助大家學習一人一故事劇場,因此在次序的要求上,還是會以之後的服務為導向。
講大白話,我們用的是十方為協助災區所捐贈的款項,而不是為了我們要學習一人一故事劇場所捐贈的款項,也因此我們需要為主辦單位負責,以便讓主辦單位能對捐款人負責。既然如此,就一定會再度遇到平衡各參與團隊人數,和考量讓更多團隊都能參與的課題。
由上述的狀況便可以稍稍預測,國際導師工作坊中,將不太會再出現某個團有許多人被錄取的狀況。只是當在決定錄取名額的同時,會前工作坊的參與狀況極大的可能會產生主導性的影響。
舉例而言,當某個會前工作坊參與度高的朋友因故需要到另一區去上課時,雖然我們期待多為在地團隊的朋友考量,但也極有可能會錄取他。反之,因為沒有參與會前工作坊,就算是我自己劇團的夥伴,或是非常有經驗的老手,也極有可能不被錄取(註)。總之,還是得就報名的真實狀況做考量,目前都只有猜測,卻沒有答案。
唯一可以確定的事情是,國際導師工作坊的錄取名單,將會和會前工作坊有不小的差別,無論是南區和北區都一樣。
於是,報名時間和報名表填寫的狀況也都列入了優先次序的評比中。看倌應能明白,決定錄取名單對我們來說,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啊!
(註)會這麼說的原因,是因為有工作夥伴問我,會不會因為和我關係好就被錄取,或是因為和我吵架就不被錄取。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而且這也不是我一個人能夠做的決定。就像在會前工作坊決定名單的討論中,雖然有其他的夥伴提出另外非常值得考量的觀點,我還是把我的學生直接列入備取名單,原因就在於相關的排序結果就是如此--雖然我是真的蠻想讓我的學生多學一點啦,可是,只能表示遺憾。
標籤: 書寫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