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專案大管理

  常有伙伴問我:我們做的案子不大,三個月,一個人,二十萬,是否要使用專案管理軟體?

  也有朋友直接認為專案管理講述的事情,適用於大型的專案,用在我們非營利組織裡的方案,像是小孩開大車一樣,不一定適用。

  其實就定義來看,專案並沒有大小之分,然而就投入的資源和困難度而言,專案的大小的確會影響到我們使用的工具和流程。

   如果一個專案只有一個月,也許我們不會希望做計劃半個月,但是對於一場重要的演講或是事件行銷,就有可能會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初步的計劃。結婚就是一個 很好的例子--其實許多的作業只是希望當天能順利圓滿罷了,因為人們相信,結婚的圓滿雖不能保證一輩子的幸福,但結婚的不圓滿卻會帶來不幸。

  一個專案經理人,對於即將面臨的專案,必需要先做好妥善的評估,選擇適合的專案管理工具。這個動作,我們稱之為剪裁(Tailoring)。

  有許多不同的指標可以協助我們評估,例如根據工作分解結構最底層的工作包的數量,小於二十五個就不用Project這一類的軟體,大於55個就一定要使用。每一個project檔案的工作包數以不超過300個為原則等等。

  除了工具需要選擇,許多流程也要因應實際的需求進行必要處置,例如採購處理的簡化或是品質處理流程的設定等等。

  然而小專案是否需要使用專案管理的手法,這是另一個有趣的問題。一般而言,對於小型的專案有以下的建議:

一、一般性的專案管理技巧仍然適用

  例如,介面會產生風險,因此有效的管理介面有助於管理成本和風險的降低。如果有六件事情要處理,可以把相關的事情放在一起,變成三個項目,如此一來,就更容易管理。例如:

  尾牙工作項目:尾牙、禮品、表揚、邀請、接送、佈置
群組化後項目:典禮組(表揚、禮品)、餐廳組(尾牙、佈置)、迎賓組(邀請、接送)
也可以分成:活動組(表揚、禮品、佈置)、尾牙組(尾牙、邀請、接送)

二、小型專案是磨練的好機會

   看一個人有沒有經驗,重點在於對細節的處理和臨危的表現。這也就是所謂「細節是魔鬼」的道理。就像是一場六十個人的研討會,準備午餐其實是很簡單的事 情,也許訂六十個便當就可以。然而,是否有忌口(如吃素,忌吃牛肉、海鮮等),有無特殊習慣(如出家法師過午不食),用餐的地點是否適合(如戶外是否有風 雨,場內如何保持乾淨),領取便當的動線、廚餘的處理等等,都是管理者要處理的事情,而不僅僅是吃飯時間是否延後、口味好不好吃等等。

  由此可知,原來吃便當也有許多的學問。我記得有一次舉辦研討會,中午準備了豐富的餐盒(上級交代要讓大家吃得飽),可是卻看到許多女性與會貴賓硬撐著把飯盒吃完--原來她們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認為沒吃完下輩子會投胎變成豬,結果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壓力和身體負擔!

  後來學乖了,為什麼飯盒不能用組合式的呢?提供一些餐點讓食量大的人自行補充,剩下來的餐點也可以讓遠道的貴賓帶回去,不致於形成浪費。

三、小型專案是累積大型專案的基礎

  一場大型研討會,有許多的細節和工作,而這些工作可能在過去的小型專案中已經建立好相關的範本,紀錄了和廠商合作的方法以及風險處理的經驗,如果在小型專案中曾經留下完整的檔案,就可以直接使用或參考。

  由是觀之,小型專案就像是踏腳石一樣,能夠協助其他的專案更容易更順利的完成。

  其實每一個專案都可以留下寶貴的經驗學習,讓未來組織或是組織的伙伴,能夠更上一層樓,而專案的紀錄更是組織知識管理和執行力的核心之一。

四、小型專案也是創新的好機會

  因為組織對小型專案失敗的容忍度較高,因此透過小型專案的執行,可以促進創新的發展。而專案管理的過程正是重要的紀錄,可以協助未來複製成功的經驗,或避免失敗的再度發生。

  當然,並非所有的小型專案都得要使用專案管理的方法才能執行。重點是管理的本身是促成對的事情做對,而不是為了管理而管理。

  就一個佛教徒而言,佛法是由此岸到彼岸的方法論,重點是到彼岸,而不該陷入方法本身,反而忘了真正的目的--這也正是佛教著名的《筏喻》。然而,在還沒有到彼岸之前,千萬別輕易地丟了筏,讓自己沈沒在苦海之中,這一點也是不可忽略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