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材自pixabay.com

不一樣的戲劇活動--重新定義七件事,讓線上戲劇活動更豐盛
(Ver 1.0 2021/6/12)

李志強/自由應用戲劇工作者

5/29上午,我和近40位戲劇老師們一同分享了線上戲劇活動的帶領方法。為了協助大家不只是體驗活動或是學到技巧本身,我特別整理了這幾年來在線上工作的經驗。在線上帶領戲劇活動(或其他體驗或創作活動),和實體(線下)的情境有一些本質上的不同。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更好的重新建構和帶領活動,以達到渴望甚至是更好的效果。

我認為把戲劇活動從實體搬到線上,至少有七項不一樣的本質值得重新去審視甚至是定義,這些包括:

.重新定義資源

.重新定義舞台和演出

.重新定義合作

.重新定義參與者(與演員)

.重新定義距離

.重新定義學習經驗

.重新定義你的貢獻

 

一、重新定義資源

「把課程搬到線上就好!」有時聽到這樣的評論,會覺得很可惜。如果我們單純地認為把學校的課程搬到線上,就能取代實體的課程,事實上是否認了學校的系統和環境提供學生各式各樣的資源和支持系統。這些包括上學和放學的儀式,學習夥伴,各種環境、儀式和支持系統等等。因此,在線操作戲劇活動時,我建議需要重新定義我們(帶領者和參與者)所擁有的資源。


 

線上擁有的

線上沒有的

實體/學校擁有的

轉換使用

尋找替代方案

實體/學校沒有的

善用線上獨特資源

創造

實體/學校擁有,同時線上也擁有的資源,通常我們可以直接使用,或是經過轉換之後就能夠順利使用。而實體/學校擁有但線上沒有的資源,我們需要尋找替代方案。有些特別的資源是線上擁有,但是實體/學校沒有,這時我們可以善用線上的獨特資源。而某些資源無論實體和線上都缺乏,想要擁有就需要我們共同去創造。

使用這種觀點去區分的主要目的是提醒自己,有時不能用學校的狀態去評估線上的狀態。像是在教室裡專注的上課這件事,和在家裡上線就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某些資源是線上獨有或更容易取得,像是網路眾多的資源:影音,圖庫,訊息和應用軟體。各種數位科技功能,錄影、錄音、拍照、網絡、特效功能等等。每位參與者都在不同的地方,看著不同的風景,有時身處不同的時區。正因為在家裡,或許更容易地邀請大家展示一件對自己有意義的紀念品,而不用特別把它帶到學校裡。

一旦我們理解線上的情境和實體的情境有許多不同之處,我們就能更進一步選擇並有效利用網絡上的資源來協助大家學習。

二、重新定義舞台和演出

在舞台或是講台上,我們呈現著自己,身體的,表情的,行動的;但是在線上,我們透過鏡頭/聲音/文字等媒介呈現著自己。在舞台上,有舞台背景和道具,和夥伴們能夠接觸──我能聽見,看見,觸碰到,感受到體溫甚至是嗅到不同的氣味;但是在線上,我只能聽到聲音和看到由一群框所組合的畫面。因此,在線上做戲劇活動有一個基本的工作,就是設定什麼是舞台,什麼又是舞台上的行動和演出。

在線上課堂的戲劇更接近於即興的影視劇。如果我們提供的不是全息或是虛擬影像,那麼經常會是一個平面的畫面。清空舞台可能代表著大家關閉視訊,上下舞台可能意味著入鏡出鏡或是開關鏡頭。

演出如果是透過鏡頭的表達和觀看,那麼演員的存在就必需倚仗著和鏡頭的互動。如果演出時看不見觀眾,感覺更像是場敬神戲──而也許「觀眾們」此刻正翹起二郎腿在吃瓜。

鏡頭會放大我們被看見的地方,也因此我們能夠選擇用局部來取代整體。相反的如果我們希望被看見整體,我們就需要更多的空間和觀眾的注意力。正因為線上環境更偏向於影視劇而非舞台劇,那些運用在實體舞台上的技巧,需要經過轉換才能在線上環境中發揮更好的效果。

重新定義我們擁有不一樣的舞台和演出方式,有助於我們選擇符合這個媒介的行動。

三、重新定義合作

當我們不能聚在一起,我們的合作就得靠著鏡頭-螢幕、麥克風-音響來進行(當然還有網路)。我認為這將讓每個人回到孤獨的自我狀態,然後透過更大的網絡才能和其他人連結。或許,這才更符合人生的實相──世界只是我們「自我」的投影。

在我學習或教導線上戲劇活動時,第一個關卡就是如何透過鏡頭施與受。而當我們重新定義舞台之後,我們就明白經常我們並非真正的「施與受」,而是創造出「施與受的幻相」。你不會真的丟一顆球給我,而是你丟出一顆球,我接到一顆球。再一次,每個人都在彼此的協議之下創造了實相的投影。

在不同的平台中「傳遞」這件事情有不同的作法。通常我們不一定能透過「框」的組合固定我們之間的相對位置,也因此左右傳遞較難創造連結感(其實可以某甲伸出手,然後在我們的鏡頭裡接上另一個人的手)。相對比較容易的傳遞則是朝鏡頭靠近和遠離的傳遞,或是受地心引力的影響拋(向上)和接(向下掉)的傳遞。我們可以透過拋接空氣球或是聲音球的遊戲來理解這兩個面向。

聲音與文字訊息是影像之外另外兩個很重要的連繫與合作方法。然而聲音偶爾會有延遲現象,或是有時會忘記打開靜音,所以多少也會造成一些限制。而文字常常會在檯面下悄悄進行。例如助理會傳訊息給演員,提示他下一步的行動。這在線上遠比實體容易(想想考試時傳小抄有多困難)

為了促進溝通有效進行,在線上我們常用的合作方式之一是「輪流」。一人做一部分,然後輪流工作。即興劇中有些合作遊戲就非常適合,例如一次一個字/雙頭人。當然,我們也可以一個人做,其他人跟隨;一個人做某個面向,其他人做相反的面向。

在合作中最大的挑戰則是實體中有效的權力地位關係,在線上可能會發展出不同的樣貌。例如,學生可以一鍵躺平。哦,其實完全不用一鍵,直接躺平即可──他需要的只是一個好的床頭手機支架。這也和後面幾點提到的差異息息相關。

在線上工作時,重新定義合作能幫助我們找到更好的合作和溝通方式,創造更符合我們期待的互動。

四、重新定義參與者(與演員)

在教室裡的學生,到了線上還是一樣的學生嗎?

從第一項重新定義資源中,我們理解學生在家上線和到校上課,處於完全不同的狀態。他們沒有早上離開家進入學校的儀式,也沒有統一的氛圍和與同學交流的機會。在學校,學生背著書包來上課;在家裡,學生背著整個家來上課。我常常覺得虛擬背景並非虛榮的象徵,而是避免背負著個人的私生活領域來參與線上活動的一種貼心設置。當然,虛擬背景也只能解決其中一部分的困擾。

理解線上上課的學生和到校上課的學生的不同,正如同理解線上教課的自己和到校教課的自己有所不同一樣,是放下肩上包袱的第一步,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學生都是如此。學生不打開鏡頭有各式各樣的原因,除了很容易被看得清楚之外(第二項重新定義舞台),很可能正是因為在家裡的生活習慣和實際狀態和上學時有極大的不同。學生還沒有梳妝打扮、整理儀容,或是精神尚未恢復到上學的狀態,當然,也有可能只是害羞。改善的方式之一是請學生為自己建立一個上課的領域和進入領域的儀式。

如果學生有所不同,那麼關於演員呢?關於觀演者呢?在線上是否和實體有不同的可能?

在線上的環境中,除了演出之外,演員一個人得為自己做很多很多事。例如,調整技術和設備。正因為線上呈現出來的「內容」只是演員真正模樣的一部分(被鏡影鏡頭限制了我們可觀看的範圍),也因此鏡頭前的設置正代表著演員的準備程度。

特別是在隔離或封城狀況下的演員,必需自己把一切事情搞定,這包括除了演出以外的所有的事。所以如何降低演員的負擔,也成為導演或是製作很重要的工作。同理,我們也可以藉此思考如何支持學生,降低他們的負擔──能用最簡單的方式解決,請儘量保持簡單。

重新定義參與者,有助於我們提供適當的支持,協助參與者得到更好的收穫,並降低自己的沮喪。

五、重新定義距離

這世界有許多不同的距離,而線上學習一方面拉近地圖上的距離,同時又增加了許多距離。

在線上,你的學生能夠透過點選你的視訊更好的看清楚你(這也是有些人不喜歡開鏡頭的原因之一);而在實體環境,這麼靠近通常是冒犯的。在心理上,老師很遠,同學也很遠,學習也很遠。為了彌補學習落差這個距離,老師常常會追加很多作業,結果可能造成學生更大的抗拒,或是感到更加疲憊。

當需要溫暖支持的人感受不到溫度的同時,數位科技與能力的落差更會突顯出人與人之間背景的差距。不同的載具能裝進不同數量的笑容。手機可以一次放四個人的影像,平板九到十六人,電腦二十五到四十九個人。網路的穩定度,電腦的運算能力,數位媒介的熟悉程度,都反應著家庭背景的落差,並可能加深此刻學習的落差。

家庭環境與資源分配,則是另一層差距的來源。曾有老師分享,他的學生只能躲在廁所裡才能安靜地參與課程。然而有人要上廁所時,他就一定得關靜音和關畫面,因為他得離開讓座。一個家中有三個孩子需要同時上線上課並得在家工作的家長,不得不考量要升級家中的頻寬。

過度依賴聲音或是影像的活動,也讓擁有不同學習優勢的學生體驗著不同強度的學習經驗。如果我們需要舞動的空間,又會回到家庭環境與資源分配上的差異。這並不是學校出借平板電腦就是解決的課題。我們需要理解,才能提供更好的支持。

當我們重新定義距離之後,我們就會發現一直以來學校的制度設計是如何支持著我們學習,在此同時也能夠更好的思考如何帶給學生適當的支持。

六、重新定義學習經驗

線上學習是自主學習,參與者隨時可能離開,或是同步在看動漫、電影或是刷購物網站,因此重新定義「學習的狀態」至關重要。我們如何引導參與者的注意力,並讓他們有機會得到夠好的體驗,以對抗他們切換畫面的渴望,而不是透過學校的制度來限制學生學習,成為每一位線上老師和帶領者的挑戰。

正因為線上參與者更難拒絕誘惑,因此我們需要支持他們。線上的節奏感可能要比實體更快一倍以上。每隔一定的時間就要轉換活動的模式,以刺激參與者願意繼續參加並保持能量。透過不同的參與或是共同創作的方法,能有效讓參與者感覺得到收穫,或是感到擁有「學習」。

那麼,為什麼學生願意自主學習呢?也許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的教學內容,究竟是我們自己想要教的,還是學生想要學的?如果是前者,請允許學生感到無聊。如果是後者,也許我們有機會讓他們自訂主題,並鼓勵他們為自己採取行動,當然包括學習。

為了支持擁有不同學習資源的學生都能夠有好的學習體驗,老師需要更深更廣的設計課程。如果課堂提供的活動無法滿足學生當下的需要或是個人的學習特質,學習的效益和動力就會大打折扣。無論我們教的好不好,學生都會有所學習:學到課堂教導的內容,或是學到過程中我們帶給他們的感受。

最終,特別在防疫期間的非志願性線上學習情境下,學生可能會長期感到壓力:學習壓力或是生活壓力或是其他各種壓力。其實這也是一個引導學生建立自主學習經驗很好的機會。特別是當學生可能一個人面對現實生活,線上課程也許是他與人交流難得的機會。即便我們不能真實的擁抱他,也能帶給他一些情感上的支持。

重新定義線上學習的經驗,能讓我們找到更有效的方式來支持不同的人。

七、重新定義你的貢獻

在實體課程中,我們可以扮演著老師,管家和朋友的角色。在線上課程中,我們是否也能扮演不同的角色呢?

我認為在防疫期間的居家學習,老師們除了延續教學以外,更可以為學生帶來不同的示範。例如,如何照顧好自己的心,如何明辨網路到處流傳的謠言,如何把資源移動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我的香港朋友Kelvin曾經和我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青少年因為封城在家,整天上網路課程,上到一看到電腦或是相關的應用程式,就覺得全身不舒服。直到上了Kelvin的線上一人一故事劇場課程,才感受到網路課程的豐富、多元、好玩、尊重……。如果我們願意,我們真的可以用戲劇的手法為那些Zoombie(視訊殭屍)帶來一絲絲的溫暖。也能夠帶來和其他課程(如數理英)不同的內涵。

福祿貝爾說:「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在防疫期間更是如此。當我們出現在學生的面前,我們是一位幫他們的大腦注入更豐富的資訊的人,或是一位陪伴他們面對當下的挑戰的支持者,我們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也許我們最大的貢獻並非只是讓教學可以繼續,而是讓學生可以好好的繼續他們的人生。當我們選擇不放棄,當我們選擇不被外在環境的快速變化所打倒,我們也示範了最好的自己,並邀請學生學會如何更好的成為自己。

除此之外,我們的成功經驗與失敗經驗,透過網路社群分享與交流,也能為其他人帶來貢獻,優化學習曲線。而我們過去長期累積的各種知識和技能,也能夠成為促進線上教學成功的資糧。例如善於繪畫的老師能創造學生更好的視覺體驗,善於邏輯架構的老師能協助學生以清晰的途徑了解內容等等。

當我們重新定義自己的貢獻時,也許我們就能發現那些我們能做的小小的美好,說不定正是他人珍貴的禮物。

 

除了上述七件事能夠有不一樣的選擇之外,還有許許多多值得探索,或是不得不面對的事情。無論如何,當我們試著用不同的眼光重新定義線上教學的可能性,我們就可以珍惜不一樣的資源,運用不一樣的舞台和演出,創造不一樣的合作,支持不一樣的參與者(與演員),跨越不一樣的距離,累積不一樣的學習經驗,並為學生,家庭,社會帶來不一樣的貢獻。

在這個非凡的時代,無論是我們自身,或是整個社會都在經歷新的挑戰,見證人性的衝突和世界無法掌控的奧秘。成為一位學習者,成為一位學習支持者(支持他人和自己),成為學生的典範,也許正是我們可以共同進步的途徑。

願每個人都能平安喜樂。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