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從四川回到台灣時,在機場收到了一份來自佛教單位的邀請,需要兩位引導者帶領一場開放空間會議。第一時間收到這份邀請讓我感到很意外,因為我幾乎從來沒有公開地在佛教機構裡引導過此類會議,不過後來才明白,原來是一位前輩推薦才讓我有這個機會,十分感恩。
這個案子同時也邀請了Jessie一同擔任引導師。雖然我和Jessie認識很久,直到去年開始進行四川的SI方案,我們才有正式的合作機會,而這次也是我第一次和Jessie合作進行開放空間會議,我相信自己能夠從這次的合作中得到許多寶貴的學習。由於時間較為緊迫,因此我全權委託Jessie幫忙連繫和統整相關訊息,一方面因為自己的行程莫名其妙就被填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考量自己對佛法的熱誠,有可能會讓自己不能很中立地站在引導者的立場思考。
對我來說,無論是開放空間會議或者是引導,其本質都有很符合佛法的那一面。不過我也明白在佛教的場域裡,存在著某些悠久的禮儀,有些時候這些禮儀會讓我們想要建構的空間不容易打開。對此Jessie其實也有些思考,於是我們趁著討論四月份四川行程的機會,也順便討論了一下可能進行的作法。
想了許多細節,但不知道為何,總覺得似乎不用太擔心。「幸運」的是,活動前兩天我才接到通知,活動場地改到另一個階梯教室,也因此我放下了原本的某些擔心,但同時又提起了某些顧慮。我想,也許發生的事情就是當時只能發生的事,因此我決定接受這一切,並相信菩薩自有最好的安排。於是當天我儘可能提早到達會場,並在現場找尋更好的可能性。我在筆記上寫著四個要和Jessie做最後確認的議題:決定空間,安排流程,設定角色,調整語彙。
當我和Jessie討論時,我發現Jessie也已經做了很完整的評估,而且大部份和我的預想一致。於是我們就很快地設定好場地並修訂了原本設計的流程,並針對結束和開始的方法做了一些討論。在休息室中一個可移動的白板帶給我們一些啟發,我們善用了牆面的空隙和各種工具,接受了一些看似不利的因素,並轉化成為一種新的可能。
想要為一群法師打開議題的對話空間,主辦單位做了很多努力和設計,不過我們依然有些擔心,深怕我們無法很好的打開一個開放的對話空間,有違主辦單位的付託,同時有限的時間也成為另一個限制。不過這些顧慮在法師們踴躍提出議題時便煙消雲散,讓我再一次見證到,「昨天應該做的事」在今天用開放空間會議來討論,確實非常合適。
身為佛教徒,我必需要保持中立,同時確保我的態度符合佛弟子的身份。這一點Jessie給我很大的協助,像是協助法師更簡潔的發言,對我來說就可能沒有辦法這麼直接。原本我想簡單地當個跑龍套的角色,不過Jessie卻希望有空間可以給我好好的發揮一下。我們討論了引導的角色和流程之後,決定嘗試採用比較「戲劇性」的方式來進行說明。於是在和Jessie討論之後,我們決定冒一點風險試試看。為了讓大家能夠更清楚地理解開放空間會議的規則,同時能夠邀請他們參與各小組的討論,並且呈現出Jessie和我各自的強項,在引導的過程中我們運用舞台上的「對話」方式,輕鬆且活潑的呈現出開放空間會議的流程,同時我還特別運用佛教裡的某些概念來類比,讓大家更容易理解開放空間會議的理念。
事後從法師的回饋中我們也得到了一些很好的鼓勵,法師覺得因為Jessie和我採用了對話的說明方式,有助於轉化原本場域中一人講多人聽的一對多學習氛圍,進入到一種交談的狀況。而開放空間會議本質上正巧就是一種交談(conversation)。而我們採用較為活潑的互動方式,也能協助在下午的時段已經累積了許多刺激和疲勞的參與者們,能夠提起興緻開始多說一些。
嚴格來說,這次前置的工作時間比較短,而且很多事情已經被決定了,多虧Jessie的認真參與,協助準備事前的工作。我覺得主辦單位的用心也是讓此次的對話能夠成功打開並建立連結的最大支持力量,我相信這次的成功經驗,會讓未來的連結與對話更容易進行。
自己帶領開放空間會議的經驗中,不只一次有人告訴我,我引導開放空間會議時,和他們過去參與的經驗相比,給他們有一種很不一樣的感覺。我猜想,這也許和我自己的個性有關,也和我在劇場中的訓練有關。這也不禁讓我想起幾位劇場老師曾說的話:引導同時也是一種創作,而在當下所發生的事,就是我們創作的素材。
不過說實話,每一次的開放空間會議都是不一樣的,而在每一次的帶領中,我都有許多不同的學習。這一次嘗試一搭一唱的引導方法,也讓我覺得很有趣,畢竟這也是我第一次參與兩位引導師帶領的開放空間會議。附帶一提,這真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也謝謝眾法師大德們願意捧場!
2 意見:
- At 2012年4月3日 下午1:31 Afang said...
-
這一切好像就是會這樣發生!真好。
我喜你說的:每一場開放空間會議都不一樣。不一樣的主題、不一樣的參與者、不一樣的空間...還有不一樣的你。 - At 2012年4月3日 下午2:08 李志強 said...
-
^_^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