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趁著到台中家扶分享光原社會企業的經驗之際,傾聽了小一分享月前到英國參與一人一故事劇場第三階段訓練(practice)以及旅遊的經驗。
聽小一分享旅遊的故事,是一種非常愉悅的享受。一張一張的照片背後,都藏著許多有趣的故事,藏著旅行者的心情和牽絆的悸動。
小一特別提到了參與這次課程的感受。我感覺到小一由於課程前半段討論的一些內容在過去的實踐中已經積累了許多的經驗與省思,因此感到有些不滿足,不過也從Veronica的帶領中學到了許多。最後的呈現中,跨越了多國族群和語言的隔閡,有著相當不錯的呈現,也讓小一覺得很棒。
這讓我回想起自己每次參與課程,我總會從三個面向去學習:課程傳遞的教學內容、課程傳遞教學內容的方法和與其他參與者互動。有時的確因為參與者的經驗不同,帶領者需要調整教學的腳步,因此某些學習的內容對較有經驗的人來說是一種複習,但是複習的本身也是學習很重要的工作。
許多人上課總會期待得到許多新的東西,這種求知若渴的心情值得讚賞,不過如果因此而忽略了學習的全面性,有點可惜。更甚者,如果只是拿了許多東西填滿自己的腦袋,若沒有辦法咀嚼消化成為身體的一部份,那麼就更可惜了。那些在書上讀得到的東西,其實無需要花太多時間在課程中說明,實踐反而更為重要。
就像這次參加芭芭拉的被壓迫者劇場工作坊,雖然所學的內容有些已經有部份的經驗,而且和原先課程說明的內容有些落差,甚至有非民眾劇場背景的參與者很希望芭芭拉能夠專注在分享一些實務的手法,並因此造成課程中的干擾,但是我卻從芭芭拉的應對和處理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當然,芭芭拉的論述很棒,也是我曾遇過的被壓迫者劇場的老師中說的最清楚的一位。
回到一人一故事劇場的實踐上,如果你必需學過某些事物才能去學另外的事物,那麼學習之路顯然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侷限。學習的需求是本於實踐的需要而來,而且很多時候,實踐的需要是急切的。當八八水災發生後,我們明白需要導入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以便讓夥伴們做好進入災區服務的準備,於是我們從紐約請老師來台灣。
我很慶幸在大學和研究所的學習過程中,老師們教導我們獨立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當我進入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工作時,我的指導教授讚許那是一個很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而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在隨後的工作生涯裡,我面臨了許多不同的挑戰。因為我的信仰和生命的哲學,支持我一直往前,並且捨棄某些外表的利益。
在我看來,對我們這群玩playback超過一定年限的人而言,也許組織一個一人一故事劇場學習社群,比跑大老遠去國外參加一人一故事劇場學校來得更實用一些。一人一故事劇場學校仍然有其無可取代的價值,並且可以向資深的前輩學習,但是考量需求的急切性和長遠的發展,現階段台灣的一人一故事劇場社群比學校更具有延續性和擴展性。
在台灣的一人一故事劇場發展,因為某些因緣及許多朋友的共同努力,建立了某種在地的特色。我們會串連一起演出,我們會一起學習和交流,一起提供服務。對某些人來說,建立網路也許會耗損個別的能源和資源,甚至會影響自己或是劇團的發展,不過這樣的合作長期會是有益的。
終究,無論是個人或是團隊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道路上都需要不斷地精進和努力,才能夠提供夠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