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劇團未來發展的走向時,突發奇想地製作了一份〈PT演員簡易職能分析自我評量表〉。這份評量表的內容依據演員此一任務的需求,分成十項基礎的職能,每項職能從0-5分成六個等級。由於是為了劇團演員而設計的表單,因此在標準上比較嚴格。如果十個項目的等級都在1以上,應該就可以掌握演出的基本要求,也就是有能力上台進行基礎的演出。

劇團的夥伴懷疑是否有人這樣做。昨天在台南大學的研討會中,恰好Madonna介紹Rubrics(有人譯作規準)的評量方式,其實和職能盤點時會使用的一種評量方式很類似,因此我相信這的確是一種評量發展的可能性(或趨勢)。

以下先簡單分享PT演員的十項基礎職能,共分成理解; 表達和呈現三大項:

壹、理解:

職能一:對觀眾之理解

由於一人一故事劇場是一種互動式劇場,因此演員需要對劇場的觀眾有基本的了解,尤其是針對特別的對象所做的演出,更需要完整的準備。當然,有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走進劇場的觀眾會是誰,他們想分享什麼樣的故事,但是演員仍需對觀眾有某種認識。

職能二:同理說故事人

如果職能一是對觀眾群體輪廓的理解,那麼職能二就是對於分享者的理解。同理、積極的聆聽可以說是一人一故事劇場工作者必備的核心職能。由於說故事人所分享的心情或是故事,常常不是預先準備好或是已經整理的很清楚的故事,加上是公開的陳述,常常會有所隱藏,甚至也很可能和一般人的認知有所不同,如何同理說故事人,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職能三:掌握故事核心

職能三是本於被分享的故事的理解,並且和職能二有時一定的關連。故事中有許多訊息,什麼訊息才是重要的?訊息的背後是否隱藏著更基礎的認知或是假設?是否需要以更高的視野來觀看?演員在能夠同理說故事人之外,也需要掌握故事真正的核心,才能準確的表達。

貳、表達:

職能四:肢體表達

既然身為演員,肢體表達能力就是必備的職能。然而此處的肢體表達能力在某個程度上包括了非語言表達的能力,對於各種情緒與強度、各種角色的特徵和物件,都需要有能力呈現。畢竟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舞台上,只有簡單的布和箱子,其他的物件都得靠演員「表演」出來。

職能五:口語表達

除了肢體表達能力之外,口語的表達能力在許多時候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演員的必備職能之一。例如敘事者V此類形式,就需要靠敘事者清晰的陳述。然而對於某些特別的演員或是觀眾來說,口語表達能力不一定是必要的選項(如聾啞人士)。

職能六:戲劇元素呈現

除了表達能力之外,如何整合各種表達的技術在舞台上,則是另外一個重要的職能。在此的戲劇元素是指演員在舞台上表演的技能,呈現則是指完成演出的能力。戲劇演出最基本的要求如不背台、和觀眾的眼神交流、舞台走位等能力。

參、呈現:

職能七:團隊合作

由於一人一故事劇場大部份的演出是透過團隊的即興互動來創作,也因此團隊合作就成為演員必備的職能之一。在即興劇場中,演員們的合作默契需要靠長時間的培養,才能心領神會。

職能八:熟悉形式

形式可以說是呈現故事的「框架」,同時也是演員即興演出時最基本的默契。每一種形式都有其功用和強項弱項。當主持人選定某種形式之後,同時也會透露出主持人的意圖。有時主持人會使用不是演員所預期的形式來呈現故事,例如使用對於曾經有過的內在掙扎,如今已經選擇某一個選項,並且有好的結果,那麼採用一對對和轉型塑像,甚至是三句話等形式,都有不同的可能性。熟練的演員需要有能力透過不同的形式來呈現故事不同的面貌。

職能九:儀式與風采

如果形式是包裝每個故事的架構,那麼儀式就是包裝整場演出的框架--演員就成為執行儀式的祭司。演員的風采其實也可以視為儀式的一部份,當戲劇開始的那一刻,一切的訊息都應視為一種演出。

職能十:創意

即興劇場永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在有限的條件下演出,需要靠著演員激發出各種創意,以美學的方式呈現出來。

以下僅就「職能二:同理說故事人」為例,簡介一種可能的評分標準。事實上標準的訂定必需依照實際的狀況和需求來設立,Madonna建議以平均的狀況來設定中間值,因為如果太難,會造成沮喪和退縮;如果太簡單,又喪失了正向鼓勵的作用。而我使用的0-5分評量表,中間值是2.5,是屬於刻意的設計。

同理說故事人:當說故事人分享感受和故事時,能夠同理說故事人的狀況,並運用在演出之中。

  • 0-當說故事人分享感受和故事時,搞不清楚說故事人在說什麼,或無法掌握到重點。
  • 1-當說故事人分享感受和故事時,知道說故事人在說什麼,能夠重複說故事人所說的重點。
  • 2-當說故事人分享感受和故事時,能夠以說故事人的觀點來看待分享的內容,理解說故事人的感受和想法,並不會添加自己的想法。
  • 3-當說故事人分享時,能夠覺察沒有說出來的感受、事件和要素,並從其他的陳述(或訊息)中得到驗證。心情不受說故事人影響。
  • 4-能夠從說故事人的內外在特質(如衣著談吐)以及非語言訊息,覺察說故事人的個性、背景、習慣或真實的想法與感受。
  • 5-在接觸說故事人的當下,能洞析說故事人所在環境群體以及他在其間的相關位置,覺察故事的因緣和說故事人分享的動機。

評分0即是指無法同理說故事人。評分1,指能夠重複說故事人所說的重點,代表著演員有在聆聽說故事人的分享。評分2則是同理心的基礎,也就是指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看事情。評分3是以高層次同理心為基礎,評分4則是透過非語言訊息來得到更多的資訊。

評分5的設定是源於海寧格的說法,在《孩子,家庭的鏡子》DVD中,海寧格提到了一般的同理常常是站在個案的立場,但事實上每個人都背負著更多,如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家庭。有時發生問題的狀況不在於個案的身上,而是在於個案所處的情境中的某個角色的狀況,而同理需要看到那個角色的狀況。換成佛法的觀點,也就是每個人之所以為每個人,除了他自己的狀況之外,他所處的因緣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同理的追求應該從對象擴展至對象的背後,也就是對象所處的真實因緣環境。

也許,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操作方式和海寧格的家族星座排列有些相似,依照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說法,則是某種自發性的直覺會出現。然而如果依此標準,那麼演員的訓練可以說是一種高深的修行吧(忽然讓我想到了葛羅托斯基)!

最後,評分不是最終的目的,進行評分的目的是為了協助學習,而評分的指標也反應出學習的方向和態度。任何一個劇團或是個人均可以自己的需求和目標來設定學習的進程,這也是運用職能盤點的功能之一:培訓人才的不足,招募不足的人才。不過我們想追求的究竟是絕大多數人都能做到的事情,還是有更高的目標,則要交給每個人自行決定。

我想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道路上,學習永遠沒有止息的一天吧。

今天(1024)在台南大學「2008戲劇教育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中,觀看了一場精彩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呈現。演出者是「調戲劇團」--由南大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大三生和研究生共同組成的「一日」劇團--雖然才上過四整天的課程,但是不愧是系出名門,這群朋友的演出十分精彩逗趣,熱鬧滾滾。

身為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愛好者,看到又有一批生力軍投入這個領域,自然十分歡喜。今天分享的故事受到開場氣氛的影響,一開始都圍繞著快樂的情緒或是較為激昂的狀態,然而隨著主持人開始邀請觀眾分享內在的衝突或矛盾之後,故事的情緒漸漸添加了焦慮和難以割捨的情懷,並因此引出了好幾個深刻的故事--顯然,在這群走在戲劇路上的觀眾心中,或多或少都藏有一些深刻的經歷。也或許,這正反映出了從事戲劇活動在台灣社會中長期以來存在的固有印象,讓這條路上的朋友們承擔著不少的壓力。

今天觀看了整場演出之後,對照兩天研討會的內容,得到了一些想法,在此和大家分享:

首先,在研討會中,有位發表人提到青少年玩戲劇時愛熱鬧,喜歡模仿流行,耍酷裝帥搞怪,有時一味地討好或是搞笑,認為能讓大家哈哈大笑,就是成功的表徵,有時還會涉及排洩物或是和性有關的用品等等。在大家討論和回應的過程中,有老師提到也許這是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狀況,但也有可能反應出他們的不安全感。也有老師提及更深層的思考,課程得回到老師對戲劇美學的掌握與要求,也就是老師究竟想透過戲劇課程帶領他們到什麼樣的地方呢?

回到今天的演出中,一開始採用熱鬧且討喜的開場方式,是否也反應出表演者的不安全感,我不得而知,但是整場演出的故事線在「一對對」出現之後發生十分明顯的轉折。這代表著雖然一開始使用比較輕鬆的方式讓互動更易於展開,但仍然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和轉化,讓故事流走向更深層的地方,而不會一直停留在同樣的位置。不過後來幾個故事形式的處理方式,也許是受到先前比較歡樂的氛圍影響,演員在詮釋上的深度好像有點點到為止的感覺,我想在未來更熟悉演出的形式之後,應該很容易克服吧。

第二,戲劇在現行教育體系中,似乎仍然處於不容易發展的階段,這有賴許許多多老師們的共同努力。雖然大家分享的故事中帶著一些傷感,不過相對地,能夠出席這場會議,應該也算是幸福之輩吧!那些在工作崗位上堅持,無法來參加會議的人們;那些不被重視而沮喪的人們;那些找資源而孤單的人們……我們是幸福的!

想到這裡,總覺得使用「拼貼」的形式做結束,會有一點小小的好處:用更寬廣的視野去看待這個世界和我們所處的境遇。

第三,小魚的主持整體來說很從容也很恰當。邀請Joe Winston和Madonna Stinson兩位主講者分享心情,讓現場氣氛達到一波高潮。當然這種主動邀請某位觀眾分享自己的感受,其實是一種比較戲劇性的操作方式,通常也帶著一點特別的意涵。因為這樣的動作可能涉及於觀眾之間存在的「不平等」--有時這種不平等其實並非來自真實生活中的不平等,而是來自觀眾的集體願望。

在一人一故事劇場之中,我們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包括演員在內。我們接受觀眾自發性地分享,但同時也會感知觀眾的狀況,邀請觀眾願意且樂意分享自己的故事或感受。然而處理某些沒有被說出來的期待或是投射時,主持人的邀請是否會產生對分享者額外的壓力(此處的額內是指分享本身就帶有的壓力),能不能為觀眾群體所共同接受(劇場是此時此境的共同經驗),會不會形塑出另外的階級或是區隔(如某甲分享之後,某乙也得分享etc),個人覺得是除了戲劇性之外,playbacker要留意的地方。這也是在為Joe演出之後,小魚邀請Madonna分享時,一直得強調她可以不說的原因--顯然,整個過程已經有特定的服務偏向。之後Madonna隨喜地分享了她來到台灣的感受,似乎也藉機向大家表達了她的心聲。

站在舞台上,無論是身在樂師、演員或是主持人的角色,常常要思考幾個基本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如何」(how)的問題。如何完成這場演出,如何呈現這個故事,如何邀請觀眾分享,如何進行這個形式等等。對於初學者而言,能夠順利地以形式將故事或感受表達出來,就十分難得了,畢竟要保持專注的聆聽和克服即興的恐懼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第二個問題則是「什麼」(what)的問題。分享者分享自己想說的內容,而演員依照有限的訊息用演出填滿舞台,在演出之間,有許多的儀式和形式可供參考,一旦演出開始,演員就得自己面對故事和觀眾。對於初學者來說,能夠掌握到故事的核心並將之呈現出來,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少部份的人有時會過於專注舞台效果而偏離了故事的核心。

第三個問題則是「為什麼」(why)。雖然思考觀眾為什麼分享或是不分享、故事中的角色為什麼會這樣行動、為什麼主持人使用這個形式、為什麼說故事人在述及某件事情時有不調和的肢體動作等等有其價值,但是我們站在舞台上,更重要的可能是思考我們為什麼站在這裡、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為什麼有這種感覺和為什麼要邀請這位觀眾。

如果我們尊重觀眾或是分享者的意願、尊重他們所信仰的真實,其實透過全然的接納,積極的傾聽,運用直覺與自發性,就算只是將說故事人的故事用最簡單的方式呈現出來,也能產生很大的力量。然而,問題常常並沒有標準答案,提問的目的常常也只是為了讓我們停下腳步好好思考和觀察。

  • 我們應該替觀眾思考而讓觀眾看見,還是讓觀眾看見以觸發觀眾自行思考?
  • 我們應該投身進入演出抑或是疏離加以批判?
  • 我們應該建立和觀眾親密和善的關係還是挑戰觀眾的期待?
  • 我們應該耐心等待或是向前推進?

這些選項的背後,所有的選擇都帶有更深層的意義,那是身為一個playbacker不斷會面臨到的課題。

行筆至此,我也不得不停下筆,好讓腦海中浮現的幻影沉澱下來,細細的思考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了呢。

今天是成德高中本學期表演藝術社社團活動的第一次課程,為了準備道具有點兒遲到,看到大夥兒早就到齊,才發現原來課程的時間提前了五分鐘,真是傷腦筋。

去年留下來的老成員有只兩個人。我不太清楚大家參加社團的期待為何,終究上學期是被臨時找去上課,也許沒有辦法帶給社團夥伴很多收獲。這學期開始,將會以一整年的時間來設計課程,協助同學們一起學習表演藝術。

社長飄飄很緊張,一方面要面對新進的社員,希望大家能夠喜歡這個社團,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夠做出成績,以免社團面臨廢社的命運,對她來說,真是個不小的擔子。有時學習成長就是這麼一回事,放在壓力之下,漸漸地就會褪下稚氣。

今天的課程設計,一開始當然是做團隊認識的活動。做了澄清圓、名字體操、名聲飛揚。第二堂課先做了簡單的課程契約,再做一個團體猜拳的熱身遊戲,之後就介紹了幾個基礎的默劇動作。包括摸牆(含移動和轉身)、簡單的推(推門)與拉(拉繩),最後以兩人一組的拔河,示範在默劇中如何和夥伴呼應。

原本在熱舞社的柯柯提到想在園遊會中表演舞蹈,忽然讓我想起也許可以使用默劇的動作加上機械舞或是木偶舞,一定會很好玩。只可惜我不太懂舞蹈呢!

下一回,我會再教一些簡單的默劇動作,然後讓孩子們試著完成小的作品,也許就可以在園遊會時做一些演出吧。

推薦一個網站,有默劇基本動作的教學哦。有興趣可以看看,在家也可以練哦。

默劇教室(無聲模式)

在比完社會企業創業大賽之後,有一位朋友很高興地恭禧我,說我們團隊是第一名。老實說,我對第一名沒有感覺,不過又不好違逆別人的好意,於是就對他說:「第一名是用來超越的,如果我們自己無法超越自己,就只能等待別人來超越我們。」

前天,參加華人引導者年會,遇到了某參賽隊伍的朋友。這位朋友轉述參賽落選隊伍的心聲:「就算拿到第一名也還是沒有拿到錢,真爽。」

這是一種羞辱嗎?當然不是!這是一種自恣式的安慰嗎?也許不是。這是一種努力原來只是一場夢的心聲嗎?可能也不是。

沒有經歷過,就不會明白什麼是重利輕諾;不曾努力過,就不會知道什麼是徒勞無功。

想起了以前學長送我們的一句話:「跌倒了,不要就這麼站起來,要找找有沒有東西可以撿。」

失敗是不是只是失敗,端看我們面對失敗的態度而定。

今天在瀏覽一本關於導演的書籍時,看到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在一部名為《主角與配角》的劇中,配角為了想更彰顯自己的位置,於是在和主角的對手戲時,配角比主角站得更靠舞台後方,迫使主角必需要往後看才能和配角說話,也因此讓主角「背台」,於是配角在舞台上取得了領導的地位。

對配角而言,這是多麼精彩地一幕!但是對主角而言呢?

社會企業創業大賽早就結束了,如果我們自詡為主角,就不用為配角的引誘而回頭--這對任何一隊參賽隊伍而言,都是如此。創業相對於比賽,孰為主角,孰為配角,應該不言而喻。

看著前一陣子空轉的歲月,其他的團隊(如同喜文化、喬麗坊)早已經繼續向前邁進,忽然想起塞翁得馬的故事。也許,在眾人笑容背後的苦澀,有朝一日會化成更上層樓的踏階吧。

洗錢記

今天早上正在工作時,忽然發現電腦桌上出現了一群不速之客。紅紅的、小小的,同時有條不紊地從這裡移動到那裡。定神一瞧,哇!何時我的電腦桌已經被螞蟻大軍給入侵了。

想一想,大概知道了原因,小朋友到家裡時,常常喜歡跑到我的電腦桌前坐著打電腦--大概是太常看到我坐在電腦桌前,也想看看我所看到的世界吧!所以趁我不在時,小朋友會一個人偷偷坐在我的位置上,同時還常常「邊吃邊玩」。

仔細追蹤螞蟻的路徑,天哪!竟然有一部份躲藏在我的電腦裡。連忙把電腦關機,拆開機殼來看,好傢伙!居然還藏身在硬碟裡。我個人並不討厭宅男宅女,但是如果咬壞了我的排線和主機板,那就不得了了。一邊清理電腦,一邊留意到了電腦裡的螞蟻其實只是一小部份--或許只是被波及到的池魚之映,電腦桌上的零錢堆裡,竟然也有許許多多的螞蟻。

我有一個習慣,就是把口袋裡的零錢堆在電腦桌前,然後把發票堆在左手邊。等到零錢累積到一定額度,就會拿去花掉。至於是不是時機太壞,連螻蟻之輩都要貪,我並不知道,我只知道這堆零錢來自於阿忠冰店、原夜市魷魚粳、便利商店……,可能是沾了些甜頭和不乾淨的東西,導致螞蟻也來參一腳。

整理零錢時,螞蟻連忙跑到發票堆裡,這又讓我傷透腦筋,發票得一張一張地攤開才能確定有沒有不該有的東西。索興把發票丟在一堆……對了,我沒有想到要拿去捐哦,真的!要捐也要弄乾淨一點才能捐。

零錢拿到水檯上去洗,為什麼要洗錢呢?當然是因為錢是髒的。魷魚粳的髒是因為太油了,阿忠冰的則是甜甜的,而便利商店則是太黑了。放了沙拉脫浸泡一會兒,然後再用清水沖洗。其實泡傳統的醬酒一天,一元錢幣就能夠亮晶晶。

經過了好一陣子的整理,電腦泈於恢復了原貌。連忙上網把自己的心得和大家分享:

  • 一、不乾淨的錢一定要洗;
  • 二、洗不乾淨就要藏好;
  • 三、被(螞蟻)發現之後,要趕快藏到另外的地方;
  • 四、發票要收集好;
  • 五、不然乾脆捐出去;
  • 六、經常要注意桌面的乾淨;
  • 七、別期望能夠支配孩子;
  • 八、別讓孩子邊吃邊玩;
  • 九、長輩的樣子會成為孩子的榜樣;
  • 十、螞蟻是無孔不入的。

生命鐘

相傳在天國,有許多生命鐘。生命鐘反映著世界的生命旅程。

在生命鐘上有許許多多長短不一的指針,有些走得快,有些走得慢,但彼此之間有著一定的關係。例如,一隻細長的針走了一圈之後,稍為粗短的針就會前進一格。

我問先知,那長針代表著什麼,短針又代表什麼。先知笑著告訴我,那長針代表世界上有能力的人,而短針則代表能力較小的人。

「那麼為什麼長針走得特別快,而短針走得特別慢呢?」

先知說:「世界的進步,來自於有能力者的不斷奉獻,透過他們的推動,廣大的人群才有機會能夠前進。」

「可是在社會之中,人們常以有能力者為領袖,而那些普通的人們則需要辛苦的耕耘才能求得溫飽。依照這個狀況來看,不是應該辛苦的長針是一般的人們,而短針是領導者才對嗎?」

「孩子,」先知平靜地看著我,緩緩地說:「在上帝的眼中,一個世界的進步,端看整個世界最平凡人的腳步,而不是那些有能力者的腳步啊!」

我愣了一下,一時答不上話。

「那麼,有能力者存在的意義,正是為了讓整個世界一起進步囉?」我問。

先知笑而不答,只是用手指著一個掉落地面的鐘。

我仔細一瞧,那個鐘的外表似乎已經摔壞。不過鐘上許多長長短短的指針依然快速地轉動著,只不過方向和生命鐘恰恰相反。

「有能者能夠造福世界,同時也能夠加速世界的墮落,」先知說:「世界要朝向哪種方向前進,得人們自己決定。」

「那是讓有能者做決定嗎?」我說。

先知用力地撥著他腕上手錶的時針,連帶著分針也一起快速的轉動著。先知說:「群眾仍有能力推動整個世界的運行,雖然慢而費力,但不失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我似乎漸漸明白了生命鐘的隱喻。回顧生命的旅程,要能夠勇往直前並不容易。時代的進步牽繫著每一個人的腳步,而每一個人的腳步同時又決定了時代的進步和走向。然而究竟該朝哪兒方向走,究竟該讓有能者來主導,抑或是讓大眾來決策,也許是我們應當面對的課題吧。

0926,我參加了文建會指導,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國立台南藝術大學主辦的「在地美學實踐——社區VS.藝術研討會」,遇到了張譽騰老師。張老師以文建會副主任委員的身份,應邀參加開幕的致辭,在開幕式之後,我連忙向張老師請安問好,並且握了張老師的手。

這是一個有點奇怪且不太禮貌的動作,連我自己也很好奇自己怎麼會這麼粗魯。不過經過思考之後,我發現看到張老師時,就有一種滿滿的幸福感,所以很自動地想要握著他的手。

認識張老師,是因為博物館的關係,談到博物館,自然是因為桂姊的因緣。五月初拜訪張老師在南投的家時,發現張老師是位非常棒的前輩(不太想用長者一詞)。當時他談起因為正在教大學部的課程而「重新學習怎麼教書」時,讓我感到非常驚訝。一位如此資深的前輩願意重頭去學習怎麼和現在的年輕朋友相處,實在讓人感動。

在光原社會企業成立時,我一直掙扎著要不要邀請張老師和桂姊來參加,不過後來還是決定寄邀請函給他們。雖然他們因公忙碌而沒有出席,不過也寄了一份特別的禮物給我--兩本書,一瓶精油,一張小卡片。

桂姊一直以來都對我非常照顧,當我出任劇團團長時,桂姊也不吝給予支持和鼓勵。如今,我展開另一個跑道的工作,桂姊依然如此。或許,滿滿的幸福正來自於一些小小的溫暖,而這些心意,也是讓我努力往前進的動力。終究有一天,當我回首此生經歷的同時,我會面帶微笑,只因曾有過熱誠地鼓舞--正如接受前輩們的鼓舞,我也必須更努力地把這份鼓舞傳遞下去。

我從張老師和桂姊身上學習到很多,得到很多,萬分感謝。

最近由於接了一個關於台灣新住民(外籍配偶)的案子,主辦單位希望能夠透過戲劇的方式,協助這些朋友們加速在台灣生活的適應,並減少對婚姻生活美麗幻夢的過度期待,於是我便開始研究相關的議題。看了《流離尋岸》中鐘喬老師運用民眾劇場手法的經驗,也特別借了幾部和新住民有關的紀錄片,思考人們在那情境之中的困苦,不禁讓我想起了住在我家隔壁的一位外籍新娘的故事。

大約十年前,鄰居娶了一位外籍新娘。由於這位單身漢每天要出外工作,出外時就把這位新娘關在家裡(這裡的關只是把門關起來不淮她隨便外出)。但是因為鄰居互動之故,我媽媽和這位新娘漸漸認識。

不久之後,這位新娘生了一個娃娃。一切似乎都這麼美好,一個新的「甜蜜的家庭」正在成形。然而就在某一天晚上,大約是十一點多,這位新娘抱著娃娃哭喊似地敲著我家的大門。開門一瞧,只見她抱著娃娃一直在哭。她說的話我和母親都聽不懂,但是明白小娃娃有狀況,約莫是從床上摔到地上,臉色蒼白,呼吸很微弱,但是她的先生因故並不在家,所以跑來向我們求救。

我連忙打一一九,母親安慰著她。不久之後,消防隊的救護車來了,為小娃娃做了緊急處置。救護車帶著這對母子離開之後,我和母親都還在驚惶的狀況之中。當晚,我為小娃娃祈禱,也為這位母親祈禱。後來,小娃娃平安無事,我們也放下心來。

這對母子搬走之後,偶爾還會回來探望我的母親。每當想起這件事,心中總有一種不捨。一位勇敢的媽媽,到這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通的地方,如果當時沒有任何人幫忙,那麼又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

也許,這也正是我願意接下這個案子背後真實的原因吧!

今天在網路上找資料時,意外發現《光華雜誌》曾有一篇很不錯的文章〈永遠的新娘?——東南亞來的台灣媳婦〉(2001年1月),撰文者是張瓊方小姐,而剛剛好今天上午才因為光原社會企業接受了她的訪談,忽然覺得因緣真是不可思議。

在這篇文章中,提到一段關於「部分外籍新娘來台前有錯誤的期待」的論述,讓我感到很感慨。茲摘錄於下:

賽珍珠基金會社工員賴珮玲指出,部分外籍新娘來台前有錯誤的期待,認為來台灣可以賺錢寄回越南,或者先生可以定期幫助娘家等等,嫁過來之後難免希望「幻滅」。部分選擇到東南亞娶回外籍新娘的男性,則大男人主義較重,認為外籍新娘比較不會「作怪」,較能「操控」。而金錢交易的婚姻,使得部分先生看待新娘有如「財產、物品」;甚至連婆婆都有很強的指使感,增加新娘適應上的辛苦。

其實不只是異國聯姻的新住民可能會有這種「錯誤的期待」,連我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情形。回想起今天劇團的夥伴問我的問題:「如果任何的過程中都有學習的禮物存在,那麼在和社會企業創投合作的過程之中,你覺得自己學到了什麼?」此時我的腦海裡竟然閃過了一幕幻象:

我是一位外籍新娘,面對著婚姻的未來有著無限美好的憧憬,認為有了另一半的幫忙,能夠實踐自己的夢想:有個甜美的婚姻生活,還能夠幫助娘家。沒有想到未來的夫家竟是「男性大沙文主義者」,他想娶的是能夠操控的對象,要能夠幫忙他打掃家庭、生小孩、賺錢……。而金錢交易的婚姻,我變成了先生的財產,我是被買回來的商品,連其他的人也都這樣的指使我,我終於成為一個比佣人還不如的下等公民。

幻想至此,我被沈沈的悲傷打醒。我想如果上帝在這次的經歷中賜福與我,那想必就是一種和外籍新娘相同的困境,以便讓我能夠在未來的服務中,為那些飄洋過海來到台灣的偉大女性們盡一份微薄的力量。

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之後,想到了一起參加社會企業創業大賽的朋友所分享的心得(見〈危機與逆轉~若水的尾巴〉),不禁莞薾。

至於我們曾經擁有過的幻滅,究竟該成為前車之鑒,抑或是石沈大海以免打破別人對於幸福的憧憬,或許正是我在未來的服務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