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加了一個工作坊,在工作坊中要進行腦力激盪,於是各組就針對議題進行討論。我參與的這一組剛好只有三個人(其他組平均五至六人),另外兩位小組成員是學校老師和研究員,一位十分擅長分析思考,一位則擅長批判性思考。當我們在進行發散式的力激盪時,長於分析思考的老師首先畫出了一個矩陣,而長於批判性思考則提出了許多關鍵性的問題,兩者都可以讓我們得到許多點子,然而很明顯地,他們並不熟悉腦力激盪的方法。因為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太好,加上又淋了點雨,有些頭昏腦漲,只能盡可能地產出自己的想法,然後貼在珍珠板上。某一位老師甚至還失蹤了一陣子,跑到別的地方去找人聊天拍照。
 
活動進行到一半時,幾位主辦單位的工作人員走過來,看到了我們的板子上貼的點子不多,就竊竊私語地說:「我覺得他們很不open-minded。」我楞了一下,然後便繼續完成我的工作。之後,有看到一位女生一直在附近走來走去,於是就好奇地問她的單位,她告訴我她是「引導師」,並且建議我如果某個項目的發想太少,可以試著去別組逛逛,找些好的點子複製過來。不過當時其實我已經逛過好幾遍,只是覺得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點子想要抄。


原本的設計是一個非常好的設計思考的工作流程,然而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不斷地插入其他的活動,讓原本的思維流程和團體動力不得不一再地被打擾,讓整個引導活動變得有些混亂。。最終,原本預計要進行的活動產出,就不了了之地移到隔天再戰。雖然如此,我們小組還是順利地發展出一個可行方案,並且讓小組的成員有參與感。而最後主要採用的點子是某位成員的點子,我想在後續的過程中,可能可以有更高的參與感吧。


透過這次的經驗,讓我得到了一些學習和反思。


首先,千萬不要在自己帶領的團體旁邊說三道四。我們無法保證別人沒有聽到,也無法保證我們的觀察和推論是正確的。我們小組之所以某些板子上的點子比較少,是因為我們花了大部份時間專注在某個板子之上。當然,我們只有三個人也是原因之一,但是否不夠open-minded,是無法由這樣的訊息得證的。就算我承認以我的標準而言,另外兩位小組成員的確生產力不是很高,但是至少其中一位老師很願意努力試試,我覺得這就是開放心胸願意嘗試最好的行動和證明。我們只是現在沒有辦法產生很多點子而已,不代表我們沒有努力開放自己的思維。

再則,引導師如何有效地提供協助,需要適當的鋪陳。例如,如果在一開始主要帶領的引導師先介紹其他幾位引導師,並說明可以向他們尋求必要的協助,也許對一些小組而言是很棒的支持。而身為引導師,也不需要急忙地給出建議(尤其在我還沒有開口問之前)。任何的建議都有一些前題和假設,其中包括了對「成功」和「需求」的定義,也許在開口之前,可以先探詢一下當事人的想法。


第三,整體活動的安排有其邏輯與結構,維持一定的動力和穩定性是比較好的選擇。兩組不同的流程各自單獨運作都是很棒的活動,但放在一起卻不一定能起到加與乘的作用。當然,我理解有時某些事情會卡住,需要提供一些不同的刺激,但是卡住的原因可能只是參與者沒有準備好,拿別的東西出來攪和,只會讓大家的注意力跑到別的地方而已。


第四,身體的狀況真的要好好照顧,頭昏腦脹很難好好的工作。


這次的工作坊,很多地方都看得出主辦單位的用心和努力,可惜有時過度地想要有華麗的展現,卻可能讓一場美好的演出變得索然無味。也許真的是我不夠open-minded吧。但是誰在乎呢?

我將在四月份的新竹引導者論壇分享「以戲劇引導探索社會議題」,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玩。

上一次在引導者論壇(台北)分享時,「好像」還蠻受歡迎的。有些朋友可能已經玩過了這一組活動,不過有興趣來溫習也無坊,因為這陣子台灣的「社會議題」保證精彩!

主 題:以戲劇引導探索社會議題
引導者:李志強 Jester Lee
日 期:2012年4月25日(星期三)
時 間:晚上7時至9時30分
費 用:每人200元(請自備零錢)
地 點:凌陽Sunboat咖啡屋
地址:300新竹科學園區創新二路7號
位於凌陽科技正前方為創新二路,左邊為合勤科技,右邊有一棟兩層樓的綠色透明玻璃咖啡屋,即為凌陽Sunboat咖啡屋。

活動內容簡介:

有個故事是這麼說的:「很久很久以前,在太平洋上有一個小小的島國,上面住著一群安居樂業的人……」

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裡,我們慣用語言和文字來表述、討論和學習。透過戲劇活動,能夠打開我們的感知與創造力,跳出慣性思惟,在觀看與呈現中彼此對話和學習。進而再透過共同創造,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

本次分享將結合體驗與民眾戲劇活動,從一個故事開始,引導參與者共同探討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卻容易忽略的社會議題。需要進行戲劇活動,建議參與者穿著寬鬆易於活動的服裝。

本次活動的歷程:

.check in/戲劇熱身活動
.體驗活動:階級島
.形象劇場(image theatre):運用形象劇場方法進行社會議題探索
.分組創作:以戲劇創作尋找更多可能
.結尾的祝福(Wish for the world)

報名請點選連結

身為引導者,在外工作常常需要四處奔走。如果會議或是活動的前置作業完善且準備充足,對引導者來說就算是一大福音。當然,不是每次都會發生這種令人歡喜的場景,偶爾總會發生某些小小的突發狀況,諸如場地的更換、電腦突然當機、主辦方忽然突發奇想等等,讓我們措手不及。這時如果想要再回頭拿素材,就可能有所困難。因此,我們需要保持一定的彈性,並預做準備。

我常常會帶著一個自備的求生工具包在身邊以備不時之需。此外,某些材料可以在便利商店買到(便利貼、撲克牌、吸管等等),某些材料較容易取得(如A4白紙、報紙等等),則提供了其他應急的處方。

雖然身為一個戲劇活動的帶領者,可以空手玩一百種以上的活動,不過如果有一些工具可以協助,會讓自己更容易處理突發狀況。以下是我會放在引導求生工具包中的基本物件,提供有需要的人參考。

1)可拋接的球一個(或是玩偶)
2)撲克牌一付
3)圖像反思卡一付(可購買、自製或是使用dixit卡)
4)不同顏色的名片卡、索引卡或是便利貼
5)麥克筆(細黑一隻,正常粗細若干,通常我帶八色的筆)
6)圓點貼,不同顏色若干
7)一捲膠帶(推薦使用3M的遮蔽膠帶)
8)提醒聲音的樂器(口哨、西藏鈴、碰鈴、響棒等等選適合者)
9)線(我通常帶綿線,戶外我會帶扁帶,有時會帶綁東西用的尼龍繩一捲)
10)文具組(有時我只帶名片型瑞士刀)

以上的東西各自準備若干放在一個包包裡就有不少重量了,所以可以酌量攜帶哦。

當然,這些東西本身並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容易,善用這些工具比帶著它們更重要。另外,智慧型手機是一個很好的輔助工具,包括音樂、計時器和指南針。

做自己

昨天和朋友聊起了這陣子忙碌的生活,於是他問我,在今年裡如果有一件事一定要完成,那會是什麼。我左思右想,發現其實沒有什麼事情一定要完成,果真有的話,也許那就是做自己吧。朋友笑著問我,我不是一直在做自己嗎?也對。我自己也覺得很好笑。

過去,我會為自己立下一些待辦或是應辦事項,今年其實也不例外。不過仔細想想,除了計劃趕不上變化,以及可預期接踵而至的驚喜之外,這些事情的本身似乎並非我真正熱情所繫。我們常常會看到人們努力賺錢,完成工作或是學業,晉升或是出國旅行,甚至是結婚、生子、買房等等,無論是何者,都很重要,也都可能得用上許多心力才能得到好的結果。然而一旦目標達成了,若無法繼續努力追求下一個目標,常常就會有一種失落的感覺。

也許我們只是忘了停下來問一下自己,這些事情真的是我們心中想要的嗎?我們想要擁有足夠的財富和成就,也許只是想要讓自己能夠很有價值,很有貢獻且生活不虞匱乏;我們想要有一個家,是渴望得到家的溫暖,無論是遮風蔽雨或是一頓溫暖的飯菜;我們想要完成挑戰與夢想,常常是一種自我證明和自我提升。然而「事情」或許只是成就的一種途徑而非成就的本身,如果我們忘了我們真正的渴望,我們也許會為了賺錢而傷害自己甚至是他人,我們也許會為了短時間讓自己好過一些而割讓了永恆的平安。

我們有了一種渴望,然後採取行動,成就之後,輕輕放下。有時,我們會忘了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些事情,最後事情變得比我們自己更重要,並在完成這件事情的過程中失去了自己。最終,就算很好的完成了這些事情,卻不會覺得滿足。因為真正的重點從來不在事情上,而在於我們自己身上。

事情只有和我們自己有關,才是真正有關。我工作可能只是為了要糊口或是賺錢養家,那麼這些事情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要糊口或是賺錢養家,為此我便能承受得住一切,因為那對我真的很重要。

朋友笑著說,如果照我的想法,他最想做的事就是愛自己、愛家人。我覺得這是個很棒的分享。一旦我們明白愛家人是我們真正的願望,那麼我們就不會因為工作而對家人發脾氣,或是遺忘了家人。

如果失敗會為人生帶來幸福,就值得為其歡欣鼓舞。若非如此,那就放下失敗,去追尋幸福!成功亦復如是。~~〈那些我在創業過程中所學到的事

三月份從四川回到台灣時,在機場收到了一份來自佛教單位的邀請,需要兩位引導者帶領一場開放空間會議。第一時間收到這份邀請讓我感到很意外,因為我幾乎從來沒有公開地在佛教機構裡引導過此類會議,不過後來才明白,原來是一位前輩推薦才讓我有這個機會,十分感恩。

這個案子同時也邀請了Jessie一同擔任引導師。雖然我和Jessie認識很久,直到去年開始進行四川的SI方案,我們才有正式的合作機會,而這次也是我第一次和Jessie合作進行開放空間會議,我相信自己能夠從這次的合作中得到許多寶貴的學習。由於時間較為緊迫,因此我全權委託Jessie幫忙連繫和統整相關訊息,一方面因為自己的行程莫名其妙就被填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考量自己對佛法的熱誠,有可能會讓自己不能很中立地站在引導者的立場思考。

對我來說,無論是開放空間會議或者是引導,其本質都有很符合佛法的那一面。不過我也明白在佛教的場域裡,存在著某些悠久的禮儀,有些時候這些禮儀會讓我們想要建構的空間不容易打開。對此Jessie其實也有些思考,於是我們趁著討論四月份四川行程的機會,也順便討論了一下可能進行的作法。

想了許多細節,但不知道為何,總覺得似乎不用太擔心。「幸運」的是,活動前兩天我才接到通知,活動場地改到另一個階梯教室,也因此我放下了原本的某些擔心,但同時又提起了某些顧慮。我想,也許發生的事情就是當時只能發生的事,因此我決定接受這一切,並相信菩薩自有最好的安排。於是當天我儘可能提早到達會場,並在現場找尋更好的可能性。我在筆記上寫著四個要和Jessie做最後確認的議題:決定空間,安排流程,設定角色,調整語彙。

當我和Jessie討論時,我發現Jessie也已經做了很完整的評估,而且大部份和我的預想一致。於是我們就很快地設定好場地並修訂了原本設計的流程,並針對結束和開始的方法做了一些討論。在休息室中一個可移動的白板帶給我們一些啟發,我們善用了牆面的空隙和各種工具,接受了一些看似不利的因素,並轉化成為一種新的可能。

想要為一群法師打開議題的對話空間,主辦單位做了很多努力和設計,不過我們依然有些擔心,深怕我們無法很好的打開一個開放的對話空間,有違主辦單位的付託,同時有限的時間也成為另一個限制。不過這些顧慮在法師們踴躍提出議題時便煙消雲散,讓我再一次見證到,「昨天應該做的事」在今天用開放空間會議來討論,確實非常合適。

身為佛教徒,我必需要保持中立,同時確保我的態度符合佛弟子的身份。這一點Jessie給我很大的協助,像是協助法師更簡潔的發言,對我來說就可能沒有辦法這麼直接。原本我想簡單地當個跑龍套的角色,不過Jessie卻希望有空間可以給我好好的發揮一下。我們討論了引導的角色和流程之後,決定嘗試採用比較「戲劇性」的方式來進行說明。於是在和Jessie討論之後,我們決定冒一點風險試試看。為了讓大家能夠更清楚地理解開放空間會議的規則,同時能夠邀請他們參與各小組的討論,並且呈現出Jessie和我各自的強項,在引導的過程中我們運用舞台上的「對話」方式,輕鬆且活潑的呈現出開放空間會議的流程,同時我還特別運用佛教裡的某些概念來類比,讓大家更容易理解開放空間會議的理念。

事後從法師的回饋中我們也得到了一些很好的鼓勵,法師覺得因為Jessie和我採用了對話的說明方式,有助於轉化原本場域中一人講多人聽的一對多學習氛圍,進入到一種交談的狀況。而開放空間會議本質上正巧就是一種交談(conversation)。而我們採用較為活潑的互動方式,也能協助在下午的時段已經累積了許多刺激和疲勞的參與者們,能夠提起興緻開始多說一些。

嚴格來說,這次前置的工作時間比較短,而且很多事情已經被決定了,多虧Jessie的認真參與,協助準備事前的工作。我覺得主辦單位的用心也是讓此次的對話能夠成功打開並建立連結的最大支持力量,我相信這次的成功經驗,會讓未來的連結與對話更容易進行。

自己帶領開放空間會議的經驗中,不只一次有人告訴我,我引導開放空間會議時,和他們過去參與的經驗相比,給他們有一種很不一樣的感覺。我猜想,這也許和我自己的個性有關,也和我在劇場中的訓練有關。這也不禁讓我想起幾位劇場老師曾說的話:引導同時也是一種創作,而在當下所發生的事,就是我們創作的素材。

不過說實話,每一次的開放空間會議都是不一樣的,而在每一次的帶領中,我都有許多不同的學習。這一次嘗試一搭一唱的引導方法,也讓我覺得很有趣,畢竟這也是我第一次參與兩位引導師帶領的開放空間會議。附帶一提,這真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也謝謝眾法師大德們願意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