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本《老子》中開宗明義的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段話不知道害得多少讀書人弄死許許多多的腦細胞。有許多人認為這段文字正足以顯示老子一書的玄旨,並且對於中國思想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首先,雖然此段話不見於帛書老子乙本及郭店楚簡老子之中,但我們姑且不論這些著作的內容,先來一探傳世本中的這段話,究竟該如何解析。

最常看到的版本大概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種解法通常是指,「道」如果可以描述的話,那就不是恒久不變的道理;「名」如果可以稱述的話,就不會是恒久不變的名稱。

另一種相似的版本則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此處的可道,若是指「描述」,則是指道是可以描述的,不過描述的道不恒久,會因描述的環境而有所改變。名亦然如此。

當然,有的人著重於道的不可道性,也有少數人著重於道的可道性,這種解法雖然麻煩,但是總算是說的過去。除此之外,有沒有其他的解釋方法呢?

有的。請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簡單的說,這就是正反合的辯證思維,也不知是那個天才想出來的。

還有另一個辯證的方式:

「道=可道+非常道(不可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可名)。」

這些就更複雜,也更神奇了。

除了句讀之外,「道可道非常道」的三個道字,究竟是什麼意思,也十分耐人尋味。當然,道的意思是會隨著句讀來改變,然而同樣的句讀,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解一:「大道」如果可以言說,那就不是恆常不變的道了。(道2=言說)

解二:「大道」如果可以遵循,那就不是恆常不變的道了。(道2=遵循?)

解三:「大道」可是言說,那一定不是普通的言說。(常=通常?)

還有一個笑話是這樣說的:五代時,馮瀛王的門客正在講《道德經》的第一章,講到「道可道,非常道」,因為「道」字是馮瀛王的名字,因而門客有所避諱,於是改口說成:「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

這些問題困擾了學者許久。在帛書老子出土之後,人們在帛書老子上發現了其他的答案。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帛書老子的順序,和傳世本的老子有所不同。帛書甲乙本均是以傳世本的德經為首,道經在後。這個次序也讓學者研究出許多的心得。

在帛書乙本之中,並沒有道可道這兩句(缺字),在甲本之中,則作「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由於出現了「也」,於是自然而然地,我們可以分成「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像「道可,道非,常道」的標法,自然而然地就可以丟棄了。

然而,在郭店楚簡老子中,並沒有這段話,也少了許多傳世本中玄奧的義理。而且其排列方式更與傳世本有很大的差別。基本上和傳世本相類似的篇章,似乎能夠連串成有意義的論證文章,例如:

郭店楚簡老子丙本: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猶乎其貴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故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有正臣。」

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由其貴言。成功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癈,有人義。智惠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是連續的文章在後世傳本中被切開的例子,不過這兒也有許多有趣的地方,例如可以切成「大道廢,安有仁義。」,如此一來解釋就完全不同了。^_^(這個安字大概是解成虛詞吧?)

另外還有同篇章內排列順序不同的例子,如:

郭店楚簡老子丙本: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曰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錯军為上,弗美也。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故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故〔殺人眾〕,則以哀悲位鬂之;戰勝,則以喪禮居之。

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為上,故不美,若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者,不可得意於天下。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哀禮處之。

另外則還有郭店楚簡中同一篇章的內容,在傳世本中被分到不連續的位置的情形,也有字的位置不同的情形(如厚藏必多亡),這些資訊除了提供了更多的解釋,也為《老子》思想的本懷,揭開了神祕的面紗。

誠如先前寶寶的「無道可道的老子」一文中所指出的,今日通行本的老子和楚簡的老子,可能是不同的傳本,甚至是經過演化的版本。也許,楚簡中的老子並不完整。但無論如何,道可道非常道,至少代表一種哲學,而且深深的影響著人們。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