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件事引起了我的興趣,就是關於歷史課綱微調乙事。我看了一些不同的想法,整體而言,大家都有一些心情想說。
我個人比較接受的「歷史」的定義是,「歷史是史家與其史實之間不斷的互動過程,過去與現代之間永恆的對話。」(卡爾, E. H. Carr,1892-1982)。說白話,歷史是現代人對過去歷史事件或是現有證據的詮釋,而且會一直改變。既然會一直改變,那麼學習歷史最重要的就不是給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擁有「對話」、「思考」與「探索」的能力。
對於是否是微調,我個人沒有意見,因為是不是「微調」原本就沒有固定的標準;對於是否符合程序,又或者有無急迫性等等,我也沒有意見,我覺得如果發現需要修改之處,在適當的狀況下修改並無不可。至於什麼是適當,什麼是需要修改之處,原本就是大眾之事,也就是與政治有關。
歷史說了些什麼,某個程度上是掌握在擁有詮釋權的人手中。所以有人說,歷史是為政治服務,說的其實不是我們真的誤以為的歷史,而是被「詮釋」的話語。因此無論堅持何者比較正確,很難說不是人們把自己的詮釋加諸他人腦海的企圖。也許,我們希望我們的答案就是標準答案,於是這就變成一種「對與錯」或是「是與非」的鬥爭。我們能夠發現別人的見解與我們不同之處,特別是別人主導其見解卻不尊重我們的期待時,我們會很生氣。
然而我的關切是,我們究竟渴望教育我們的孩子什麼呢?標準答案?或是願意理解和探究歷史,並從歷史中學習的能力?我期待是後者,但是,這只是我的期待。因為就連現在還在發生的歷史,我們可能都搞不懂,不想去理解,或是隨波逐流。
Swindon:"What will history say?"
Burgoyne:"History, sir, will tell lies as usual."
Swindon:「歷史將會怎麼說呢?」
Burgoyne:「歷史會說謊,一如往常。」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魔鬼門徒(1901),第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