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工程‧發現社會企業】系列報導 (播放清單)
11 年前
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四十五期 96年6月
(http://www.gaya.org.tw/journal/m45/45-main4.htm)
註1: | 作者曾於1998年至2003年服務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
註2: | 出自於Tim O'Reilly, "What Is Web 2.0--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 09/30/2005, http://www.oreillynet.com/pub/a/oreilly/tim/news/2005/09/30/what-is-web-20.html。 |
以2.0用以區別2001年.com網路泡沫化的時代,為軟體服務下一個世代的設計式樣和商業模型。 | |
註3: | .com原為公司的通用頂級網域,後來用來指「網路公司」, 又因微軟總裁比爾蓋茲曾說:「五年之後沒有所謂的網路公司這種說法,因為每間公司都是網路公司。」因此以.com來稱呼企業。2001年出現網際網路泡沫 化,亦稱dot-com泡沫化,造成許多網路公司倒閉和經濟衰退。詳請可參見維基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92%E8%81%AF%E7%B6%B2%E6%B3%A1%E6%B2%AB&variant=zh-tw。 |
註4: | 請參閱Emre Sokullu, "Search 2.0 - What's Next?", December 13, 2006, 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search_20_what_is_next.php。Ebrahim Ezzy, "Search 2.0 vs Traditional Search", July 20, 2006, 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search_20_vs_tr.php. |
註5: | Michael E. Casey, Laura C. Savastinuk. "Library 2.0--Service for the next-generation library", Library Journal, 9/1/2006, http://www.libraryjournal.com/article/CA6365200.html. |
註6: | 請參閱Museum 2.0 blog,http://www.museumtwo.blogspot.com/。 |
註7: | 請參閱http://eprints.rclis.org/archive/00008106/。 |
註8: | 請參閱Bubble 2.0 blog,http://bubble20.blogspot.com/或Andrew Orlowski, "Six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Bubble 2.0--We follow the money", 2005/10/07, http://www.theregister.co.uk/2005/10/07/six_things_about_the_bubble/. |
註9: | 黃彥達,〈Web 2.0下一步(一)情感經濟的黎明〉,《數位之牆》電子報,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388。 |
註10: | Web 3.0計劃請參閱http://nuweb.cc/tw/news_view.php?id=1。有關於Web 3.0更多的建議,可參閱〈Web 3.0〉,《圖書館觀點》部落格,http://libraryviews.blogsome.com/2006/08/10/386/。 |
註11: | 此處web 1.0指與web 2.0相對的.com時代。 |
註12: | Tim O'Reilly, "What Is Web 2.0--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 09/30/2005, http://tim.oreilly.com/news/2005/09/30/what-is-web-20.html。 |
註13: | 李志強,〈Web 2.0──網際網路平台服務好〉,《人生雜誌》,278期(2006年10月),頁82。 |
註14: | Google工具列,詳見http://toolbar.google.com/。 |
註15: | iGoogle,詳見http://www.google.com.tw/ig。 |
註16: | 注意力的競爭一直存在於網路上,可參閱湯瑪斯.戴文波特, 約翰.貝克著,陳琇玲譯,《注意力經濟──抓準企業新焦距》(The Attention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New Currency of Business),(臺北:天下文化,2002年2月)。黃彥達,〈書房才是數位娛樂的主流〉,《數位之牆》電子報,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309。李志強,〈由眼球追蹤分析談起,簡介網頁設計的幾個概念〉,《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新聞電子報》,18期,http://www.cbeta.org/data/news/news00 10.htm。 |
註17: | Google Office並非正式的名稱,而是Google所提供足以取代如MS Office般的應用程式的總稱。其內容包括Gmail、GCal、Google Docs、Google Spreadsheets、Google Base,並且已併購了Tonic Systems(以Java為基礎的線上簡報系統http://www.tonicsystems.com/)。請參閱李志強,〈隨身碟大作戰(三)──可攜式辦公室〉,《人生雜誌》,289期(2007年9月),inprint。 |
註18: | 此一概念並不新,昇陽電腦早已提出網路即是電腦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的說法。詳情可參閱Jonathan Schwartz¸ "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 Monday Mar 20, 2006, http://blogs.sun.com/jonathan/entry/the_network_is_the_computer。 |
註19: | 該計劃目前沒有看到進一步的發展,實屬可惜。請參閱http://ybh.chibs.edu.tw/3L_e-Learning/e-learning.htm。 |
註20: | 請參閱http://ccbs.ntu.edu.tw/silk/index.html。 |
註21: | 網址為http://www.youtube.com/,詳細的介紹可參閱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YouTube。 |
註22: | 網址為http://www.wretch.cc/,詳細的介紹可參閱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4%A1%E5%90%8D%E5%B0%8F%E7%AB%99&variant=zh-tw。 |
註23: | 目前維基百科中的佛教主題單元或許可以視為Web 2.0的成果,但終究只是維基百科的一部分。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Portal:%E4%BD%9B%E6%95%99&variant=zh-tw。 |
註24: | 可參閱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0%B4%E4%B8%AD%E6%AF%92。 |
註25: | 資訊毒害是由資訊煙霧(information fog)引申而得。 |
註26: | 此處參考邱志聖博士的策略行銷分析4C架構,亦即外顯單位效益成本、買者資訊搜尋成本、買者道德危機成本、買者專屬陷入成本。詳情可參考邱博士的網站http://140.119.76.100/NewPage/class/market/factor.htm。 |
註27: | 陳志賢,〈電子書盜印著作,網祿老董涉侵權〉,《中國時報》,2007年6月28日,http://tech.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Tech-inc/Tech-Content/0,4703,12050903+112007062800063,00.html。 |
註28: |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詳見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GNU_Free_Documentation_License。 |
註29: | 請參閱http://creativecommons.org/,臺灣版http://creativecommons.org.tw/。 |
註30: | OLPC(One Laptop Per Child)意指每個兒童一台筆記型電腦,詳見http://laptop.org/。 |
註31: | 此訊息詳見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BE%E5%85%83%E9%9B%BB%E8%85%A6。 |
註32: | 語出羅伯特.法蘭克(Robert H. Frank),菲力普.庫克(Philip J. Cook)著;席玉蘋譯,《贏家通吃的社會》(The Winner-Take-All Society),(臺北市:智庫,2004年6月)。 |
註33: | 輕小說近幾年在日本頗為暢銷,定義和發展詳見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輕小說。 |
註34: | 佛光大藏經的網路檢索有顯示的筆數限制,詳見http://www.hsilai.org/etext/search-2.htm。 |
註35: | 由於Free在英文有自由和免費等意思,所以常造成誤解。至於open source中的關於自由的說法,可參閱葛冬梅,〈充滿烏托邦理想的四大自由〉,《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35期,http://www.openfoundry.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01&Itemid=249。 |
註36: | 請參閱http://www.google.com/adsense/?hl=zh_TW。 |
註37: | 杜正民,〈以CBETA為例 談大量文獻之建立——漢文藏經電子化作業簡說〉,《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通訊》,15期13卷(1999年6月21日),頁117-122。 |
註38: | 請參閱http://www.yinshun.org.tw/。 |
註39: | 請參閱http://www.ksana.tw/accelon/。 |
註40: | 李志強,王志攀,〈數位時代佛教出版品的傳播〉,第一屆宗教與傳播研討會,2005年10月。 |
註41: | 李志強,〈淺談電子佛典與知識管理〉,《佛教圖書館館訊》,30期(91年6月),http://www.gaya.org.tw/journal/m30/30-main2.htm。 |
註42: | 例如書同文彩書利用不同的書法字體拼貼做成手機圖像就是很好的例子,可參閱http://caishu.unihan.com.cn/。 |
註43: | 卓斯寧(Micheal Drosnin)著;杜默譯,《聖經密碼》(The Bible Code),(臺北市:大塊文化,1997年9月)。詳情可參閱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Bible_code。 |
註44: | 〈X光掃描畫作挖到寶,「野草木」藏「深谷」梵谷畫中有畫〉,《中國時報》,2007年8月5日,http://tech.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Tech-inc/Tech-Content/0,4703,171705+112007080500201,00.html。 |
註45: | 為大藏經盡一頁心力的簡稱,見http://www.cbeta.org/onepage。 |
註46: | 請參閱http://www.yinshun-edu.org/GLS/Default.asp。 |
註47: | wiki是一套共筆系統,詳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 |
註48: | 台灣大百科全書,見http://www.taipedia.org.tw。 |
註49: | 目前有許多科學家正企圖尋找佛法帶來快樂的相關科學訊息,可參閱http://www.mindandlife.org/、http://www.investigatingthemind.org/, 或是相關的報導,如M. Barinaga., "Studying the well-trained mind", Science vol.302 (October 2003), pp. 44-46. 或〈佛陀,大腦,與快樂的科學──明就仁波切在紐約上州蓋瑞森學院一週閉關記〉,http://www.hwayue.org.tw/report/Garrison.htm。 |
註50: | 臺灣的雅虎奇摩知識家網址在http://tw.knowledge.yahoo.com/。 |
註51: | 沒有典藏品的博物館,例如瑟本坦藝術館(Serpentine Gallery)、波昂聯邦展覽館、沒有典藏品的科學中心或是以環境為展示品的「蔬菜博物館」等等。 |
註52: | 根據國家型數位典藏科技計畫(NDAP),計畫依據數位產出內容,設有16個主題小組,包括: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地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器物、書畫、新聞、影音、漢籍全文與建築等。請參閱http://www.ndap.org.tw/1_intro/archives91-95.php。 |
註53: | 例如IdeaLab推出的Desktop Factory 3D printer(http://www.desktopfactory.com/our_product/)或是3D Systems公司的產品(http://www.3dsystems.com/products/modelers/index.asp)等等。 |
註54: | 數位典藏金銀島(http://dlm.ntu.edu.tw/land/)是一個關於數位典藏的網路遊戲,但此處指的是如網路遊戲中置入性行銷之類的可能性。 |
註55: | 遙距跑步系統,〈遙距同行〉,《讀者文摘》中文版,2007年9月號,頁9。 |
註56: | 如Scalar公司出品的頭戴式顯示器,請參見http://www.scalar.co.jp/teleglass/menu.html。 |
註57: | 如任天堂公司出品的Wii遊樂器的操作器,請參見http://www.nintendo.co.jp/wii/。 |
註58: | 在網路遊戲中攻打怪物的簡稱,通常打怪可取得經驗點數、資源或是寶物。 |
註59: |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達文西著名的畫作。 |
註60: | 一些跑步產品提供類似功能,目前網路亦報導使用Wii運動協助減肥的相關例子,可參閱http://cpro.com.tw/channel/news/content/?news_id=53867。 |
註61: | 蟠龍花瓶曾因eBay的廣告「唐先生打破蟠龍花瓶」而紅極一時,臺北故宮博物院有此典藏。 |
註62: | 此一概念類似於吳昇博士所提之nuweb概念,可參見http://www.nuweb.cc/tw/index.html。相關報導可參考Mr.6,〈吳昇老師的Web 3.0為何很特別〉,《VOOFOX》中文部落格,http://mr6.cc/?p=6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