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曾經提過有關「賦、比、興」在即興創作上的運用,然而「賦、比、興」並不只限於某一種觀點,透過「主體、客體」的分析,可以讓我們進一步利用「賦、比、興」的原理,協助舞台上演出更流暢,並培養創意思維的能力。

  什麼是「主體、客體」呢?所謂的主體,是指事物的本身,所謂的客體,則是指主體外的某物或非主體的總稱。因此,主體不一定是單一的事物,如果主體是「善與惡」,此時客體便可能是「非善非惡」。

  在討論主客體的運用之前,先讓我們複習一下「賦、比、興」的意思:

  所謂的賦,就是「敷陳其事」,簡單的說,就是詳細的描述。比是「指物譬喻」,利用已存在的事物來比喻。而興則是「借物起興」,由某個事物為出發點,開展新的想法。

  即然賦是「敷陳其事」,換句話說,就是把所有的事物投射到主體之上,敷陳的方法也許是透過是主體的一部份,或是利用某個非主體的部份(如客體)來反襯,但重點一直聚焦在主體上。

  比則不然,所謂的「指物譬喻」,是以主體影射客體,或是用客體來形容主體的手法,重點是主體與客體的對照連結,焦點可能會放在主體客體之間的關聯。例如,烏雲蔽日比喻皇帝身旁多佞臣,柳暗花明比喻困境中開啟新契機,皇帝身旁多佞臣也許並不是什麼大事,重點是佞臣像烏雲蔽日才可怕。

  相對的,興是「借物起興」,因此興的手法會將焦點由主體轉移到客體,形成新的主體。「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便是由望月轉移到思鄉的例子。

  然而,要如何運用在劇場的即席表演中呢?

  首先,先決定要演出的重點,也就是陳述的焦點所在。究竟我們是要用細節拼成一幅畫,還是陳述兩個件事物的關係,或者由一件事物移到另一件事物上?一旦決定了,就可以依照故事情節的發展,套用不同的手法。例如,如果我要描述A,但是覺得太沈重,不適合用賦的方式,則可考慮運用B來比喻,或是由某個C來起興,讓焦點停在A之後停止。一旦主體轉移,賦的手法也就可以使用了。

  四元素形式的「詩」最適合用來試驗。一個想起往生祖母的故事,可以這樣子起興:

泛黃的相片,讓我想起您慈祥的笑臉;
針織的圍巾,讓我想起您溫柔的手繭;
驚醒的舊夢,讓我想起您悄然地離別;
祖母啊!在記憶的牽絆中,我與您相依為命!

  當然,也可以使用比喻,或是把焦點放在「祖母的愛」而非「祖母」身上,對「祖母的愛」進行歌詠。

   第二,則是決定手法的呈現方式。運用的材料和知識經驗的豐富程度有關,有時可以在故事中尋找,或是累積類似的經驗,當然,必須選擇觀眾了解的素材才行。〈母親像月亮一樣〉是種「比喻」,看到針線想起慈母是種「起興」(〈慈母手中線〉),〈我的家庭真可愛〉的描寫則是鋪陳的手法。

  第三,如果這些不同的情形(指賦比興)全都發生了,我們該如何把不同的片段像珠子一樣穿起來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畫一條主體轉移的路線圖。

  舉個例子而言,如果有這樣一個故事(純屬虛構):

   一個年輕男孩愛上了一位小姑娘,為了能夠看到她,每天繞路搭公車。有一天,這位小姑娘沒有出現在公車上,這個男孩就開始擔心起來。第二天、第三天都如此,男孩覺得很緊張,決定去小姑娘住的地方一探究竟。沒想到,小姑娘因為家裡欠地下錢莊的錢,竟然搬到很遠的地方去了。男孩很傷心,看到公車就會想到小姑娘,於是便再也不搭公車了。

  如果我們決定呈現主角(男孩)「失落的愛」,我們可以選擇如下的路線:

驚艷==>改變與期待==>失落與擔心==>發現真相==>逃避思緒==>回首

  假設,這個故事使用的形式是「一頁頁的故事」,以下便是一種選擇的方式:

「驚艷」選用鋪陳,「改變與期待」選用比喻,「失落與擔心」選用起興,「發現真相」用鋪陳加比喻,「逃避思緒」用起興和比喻,「回首」則用比喻。

  由於「一頁頁的故事」有分幕,因此連接不是問題所在,如果是「詩」呢?以下寶寶隨手即興創作(有略做修飾),提供您做參考:

孟春的早晨
我的心與妳相遇
在載滿愛的公車上
心花怒放

刻意編織的步履
纏繞在愛的窗旁
期待
一次次與你
視線交歡

空盪盪的座椅
傳來你無心的拒絕
我的心
也空了

我提起勇氣
撥開叢林的迷霧
原來
你的心已飛向遠方

公車急駛過午後的泥濘
留下傷心的軌跡
和一個人
孤獨踩踏著影子

仲冬的夜晚
我的心與妳相遇
在載滿愛的記憶中
霧已成霜

0 意見:

張貼留言